![]() |
|
|||
新華網南寧12月17日電(記者孫志平、覃星星)“以前村裏種植甘蔗、玉米,一年忙到頭也賺不到幾個錢;李書記來了引導我們種植靈芝、香菇,帶我們去外地學習技術,現在收入比以前強很多。”廣西龍州縣樸矩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黃加鋒說。
龍州縣地處中越邊境一線,是廣西2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村民提到的李書記名爲李國興,是自治區公安廳派駐龍州縣下凍鎮峽崗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2012年3月,他來到峽崗村,發現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很適合發展菌類種植業。
當年6月,由村“兩委”帶頭,11個黨員入社,樸矩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立,利用甘蔗渣、楓樹葉等自有資源發展菌類生產,按股份進行分紅。第一次收穫的靈芝產值就達30萬元,靈芝、蘑菇等產品遠銷北京、上海、江蘇等地,目前合作社已帶動貧困戶186戶走上致富路。
但是,合作社的局面打開了,李國興卻越發感到單打獨鬥力不從心,社員們擔心的銷路問題也出現了。李國興把自己的苦惱跟其他駐村“第一書記”說了後,發現農產品形不成規模、銷售渠道不暢是大家在扶貧中遇到的共同問題,於是商量抱團闖市場。“大家希望在全縣組建‘第一書記產業聯盟’模式,推行‘第一書記+農民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模式,在組織、產業、銷售上實行聯盟,從而改變以前的‘輸血式扶貧’,通過‘造血’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化扶貧之路。”李國興說。
今年5月,龍州縣拿出1000多萬元資金扶持成立“第一書記產業聯盟”。6月5日,“第一書記產業聯盟”選舉產生了聯盟理事會,由此走上“抱團營銷,共御風險,共享信息,共闖市場,共同發展”的產業扶貧新路子。
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暢影響農戶種植積極性是許多村莊產業發展的瓶頸。對此,“聯盟”通過設立聯盟成員QQ羣、飛信羣等及時公佈各村合作社生產、銷售等情況,並利用各種交易會、訂貨會等交流平臺,組織合作社主動對接市場,拓寬銷售渠道。目前,各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引導農民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29家,入社農民571戶。在峽崗村附近的那花村,成立了那花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主要發展養殖業,2013年產值達350萬元;在春秀村,成立春秀農產品專業合作社,主要經營種植黃瓜、苦草,年產值達300多萬元等。
龍州縣委書記秦昆表示,聯盟解決了貧困村黨組織戰鬥力薄弱、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難的問題,同時引領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脫貧致富新產業,如今全縣22個貧困村形成了“一村一業”,11個貧困村形成了“多村一業”。
截至10月底,“第一書記產業聯盟”入盟20家合作社、2家農業投資公司、3家金融機構,產品進入阿里巴巴南寧產業帶網店和實體店的一體化的營銷聯網,加入合作社的農民人均增收約3000元。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