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民間藝術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植根於民間,草根,接地氣。千百年來,倍受廣大人民羣衆的喜愛。在和平區就活躍着這樣一位民間藝術家——張金芳,她的布藝老虎褡褳、剪紙、沙畫、布雕和葫蘆畫等,在天津甚至全國民間藝術展上多次獲獎。她不僅自己熱衷於民間藝術創作,還把技藝無償地傳授給社區百姓。
跟張金芳學習的人,有退休在家的大媽,也有年輕人。大家不僅把張金芳當成藝術的指導老師,還當成了指點生活迷津的知心人。大家都說:“張老師讓我們瞭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提高了個人修養,學會了祥和友善的處事態度。”
有位50多歲的大姐,她離婚後鬱鬱寡歡,性格也變得非常孤僻。張金芳瞭解到她的情況後,在教她編織之餘,經常和她聊天,引導她擺脫過去那段不堪經歷的陰影,走向新的生活。張金芳的體恤和關愛,讓那位大姐體味到了姐妹一樣的情誼。幾個月後,她的編織技藝提高的同時,人也變得開朗樂觀了。
有一位60多歲的大娘,因爲老伴去世,情緒低落,製作作品時注意力不集中,非常不合羣。人們也不願與她交流。張金芳一邊暗中做大家的工作,讓大家理解這位大娘,給她更多的關心;一邊打通這位大娘的心結。張金芳告訴她,只有更好地生活,纔是對愛人最好的告慰,也是對孩子們最好的疼愛。在張金芳的勸導中,漸漸地,這位大娘從逝去親人的痛苦中走了出來。她逢人就說:“張老師是快樂的使者!”
張金芳還走入鶴壽養老院,教這裏的老人做編織,做剪紙,跟他們聊天。老人們把張金芳來這裏的日子當成了一個快樂的節日,張金芳也如老人們所盼望的那樣,從沒有讓他們失望過。她每週來一次,這麼一做,就堅持了5年。
張金芳之所以熱愛公益事業,不僅送來民間藝術,還送來歡樂,這和她自己的經歷有關。她出生後第5天就跟隨養父母生活,養父母把她當成掌上明珠,把她養大成人。她始終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把社區裏的許多老人當成了自己的親人,她願意讓他們在民間藝術的百花園裏汲取營養,她更願意讓他們在社區搭建的藝術平臺上,收穫和諧和美的心境。
張金芳說:“特別感謝新文化村等社區,給我搭建的藝術平臺。讓我把學到的民間藝術,再回饋到百姓中來。大家在這裏學到民間技藝,也收穫了愉快的心情,他們還會把這種和諧之美輻射開去,我覺得就起到民間藝術傳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