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家門口看病更方便
坐落在中山門街道的益世教會醫院是一家民營一級醫院,就醫環境的寬敞明亮、醫務人員的熱情接待、醫療設備的規範整潔,讓人感到非常舒服。家住中山門街道友愛南里小區的張建國大爺經常來這裏拿藥,他說:“走路到這裏就不到10分鐘的時間,非常方便!”今年,《河東區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14-2018年)》正式出臺,此次規劃在堅持以國家和集體開辦醫療機構爲主的同時,鼓勵個人和其他社會團體開辦醫療機構,力爭達到每個街道辦事處轄區內有1所建築面積不少於3000平方米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4個社區居委會或居民人口1萬以上,設1所建築面積不少於150平方米的社區衛生服務站,使居民步行不超過15分鐘可到達1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一年以來,河東區深化社區衛生服務綜合配套改革,推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促進中醫“國醫堂”特色發展,完成20箇中醫藥特色站創建,“張洪義中醫傳承工作室”通過國家審批。開展城市醫生健康教育巡講進社區活動,全力推進放心藥房建設,社區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困難羣體有保障
今年冬天,中山門街道試驗樓社區孤寡老人馮文蘭家中多了許多“親戚”,不但爲老人送去了厚實的棉被、嶄新法蘭絨牀上用品,還經常出入老人家中,噓寒問暖,爲老人送去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其實,這些“親戚”都是居委會工作人員。馮文蘭老人激動地說:“居委會工作人員就像我的家人一樣,見到他們,我就心安了。”
今年河東區建立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有序推進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和低保覈查工作,參保人數穩步增加,社會保障各項待遇足額發放,累計支出救助資金超1.76億元,困難羣衆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新增住房保障受益5166戶家庭,重度殘疾人成句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讓各類困難家庭切身感受到河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綠色河東更宜居
7月1日,22萬平方米的橋園公園新裝亮相,開園納客。橋園不僅保留了原來茂密的綠植、富氧的水泡、幽靜的廊橋等自然景觀,還增加了花果山漂流、豪華轉馬、迷你穿梭等遊藝項目,吸引了許多年輕父母在帶着孩子進行遊玩。居住在東新街道遠翠西里社區的居民劉剛說:“我是個土生土長的河東人,這幾年要說最直觀的感受,還是居住環境的明顯改善。家門口的橋園公園進行提升改造,樂壞了老人和孩子。”
今年河東區綠化工作突出生態大綠效果,全面實施道路綠化、垂直綠化、綠蔭泊位和公園綠化“四綠工程”,新建提升綠化37.6萬平方米,完成22萬平方米橋園公園提升改造,對海河堤岸、親水平臺和夜景燈光帶也進行規劃提升。真理道供熱站改燃併網。區清新空氣分指揮部還建立了河東區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管理調控中心,重拳打擊污染大氣行爲,上半年河東區空氣質量位居全市第二,生態環境有了質的飛躍。
爲民服務“零距離”
二號橋街道的居民人手一冊《黨員爲民服務手冊》,遇到什麼大事小情都可以通過黨員爲民服務網找到解決的辦法途徑,享受“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事事有人幫扶”的貼心服務。二號橋在第二批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建立起轄區企事業單位、在轄區居住的在職黨員、社區黨員及社區志願者爲主體的“黨員爲民服務網”,將家居服務、教育服務、家電維修、醫療保健、技術諮詢等10餘個類別的近百個服務項目延伸到社區,協調解決羣衆生活中的需求。
在第二批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全區黨員幹部打通服務羣衆“最後一公里”的瓶頸,成爲了羣衆生活的“及時雨”、“主心骨兒”。黨員幹部的新風正氣化作一項項惠民政策的出臺,一件件民心工程的實施,一條條整改措施的落實。全區3234名在職黨員深入街道社區、駐區企業,建立黨建聯繫點370個,爲社區和居民羣衆解決突出問題。河東區還建立了“我和羣衆面對面”常態化聯繫制度,區政府領導與職能部門每兩個月召開一次與居民代表的座談會,分專題聽意見解難題,讓老百姓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果。
2014年即將過去,“讓河東老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這句沉甸甸的承諾,推動着一個又一個老百姓心頭事的解決。我們相信,隨着區域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民生問題將在更高層次上得以解決,河東老百姓的生活將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