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為羅馬尼亞前駐華大使,羅明的頭腦裡仿佛儲藏著一部中羅歷史的紀錄片,可以隨時流暢地播放。一旦他開口講述,鮮明的影像瞬間撣淨歷史塵埃,從他的記憶裡起飛,在傾聽者的頭腦中著陸。
這位前駐華大使擁有濃厚的中國情結。自1950年被指派到中國學漢語,羅明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裡,幾乎為所有羅馬尼亞主要領導人和中國主要領導人作過翻譯和陪同,他們是羅馬尼亞的格羅查、喬治烏-德治、波德納拉希、毛雷爾、齊奧塞斯庫等,中國的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彭德懷、華國鋒。1990年至1996年,羅明出任羅馬尼亞駐華大使。
這些工作身份,讓他不僅經歷和參與構建了不尋常的中羅關系,還見證了中國與蘇聯、東歐外交演變的歷史進程。退休後,羅明仍心系中國,熱心於參與中羅關系發展的諸多活動。
見證者的口述,如汩汩溪流,最終匯聚於歷史。借貫徹《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綱要》的契機,北京記者團一行有幸在布加勒斯特拜訪了這位見證歷史的老人。
第一批留學生的漢語水平最高至今無人能超越
2014年12月3日,踏著布加勒斯特市區的積雪,北京記者團來到一座老小區。眼前的建築物毫無違和感——兩排低矮的蘇式住宅樓,設計朴素、格局統一,乍看有點像北京三環邊上的和平裡。眼前身著花呢格子西裝的老人也無違和感,洋面孔一張口,流利的普通話娓娓道來。
他是羅馬尼亞第十一任駐華大使拉穆魯斯·布杜拉,中文名羅明。羅明今年83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通』。
當天的會面有個小插曲。約定的拜訪時間為上午10點,約9點55分許,羅明打電話過來詢問,你們到哪兒了?他略帶歉意地解釋,老小區不太好找,怕我們的司機不識路。
記者團確實在路上耽誤了些許時間,倒非尋路難,而是意想不到的堵車。布加勒斯特的交通擁堵,似乎不遜於中國北京。見面後纔知道,彼時羅明已經早早出了家門,在寒冷的室外站了十來分鍾。當日,布加勒斯特白天的溫度在零攝氏度以下,老先生的鼻尖、臉頰都凍紅了。
一見到我們,他快步上前,那雙清亮、活潑的大眼睛裡滿滿笑意。『你好。』他用中式禮節迎客,同在場每個人熱情握手,寬大的手掌略微冰涼。記者團為晚到致歉,他連連擺手,說了幾遍『沒關系』,把我們迎進家門。
出乎意料的是,前駐華大使的住宅如此簡朴。一套一室兩廳一衛的老房子,目測面積不到60平方米。小區建於1953年,當時是分配給鐵路系統的職工房,距今已有61年歷史。如此『長壽』的住宅樓,倘在中國估計稱得上『樓堅強』了。
羅明及夫人薩安娜將家中布置得極像中國文人的居所:牆上掛著友人贈送的書法繪畫,舊版《諸子百家》、《魯迅全集》等中文書籍擠滿了書櫃,兵俑等仿古的小擺件隨處陳列,明清特色的上漆圓凳置於牆角。
1949年中國同羅馬尼亞建交後,周恩來總理曾致信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一書記喬治烏·德治,指出兩國領導人之間要講通話,必須得有翻譯。
隨之,1950年12月初,5名羅馬尼亞年輕人被選派到清華大學學習漢語,羅明與薩安娜均在其列,兩人當時是同學,羅明當時纔19歲。此後,匈牙利、保加利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留學生陸續抵達,在清華組成了『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來華學習漢語的外國人。
『我在國內沒接觸過中國人,對中國也不了解,只記得在中學學過一兩頁的中國歷史。不過,當時我們國家跟中國是老朋友一樣的感情。』羅明和同學們得到中國老師的悉心指導,至今他仍能叫得出每一位授課老師的名字,對他們充滿感情:剛從美國回來的鄧懿、曾在英國教授漢語的王懷還、運用最新教學方法和技巧授課的杜榮和熊毅……這些老師被譽為新中國對外漢語教育事業的拓荒者。羅明家中相冊裡,保留著多張不同年代、不同場合的師生相聚畫面。『每次到北京都看望他們。』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清華大學的文科劃歸北京大學,『專修班』的老師和學生們於當年9月一起轉入北京大學。按既定計劃,漢語學習為兩年。到期後,留學生要進入北大各系進行專業學習。
羅明起先並不想選擇中文系。『我是鐵路工人的兒子,本能地對機械、技術等領域感興趣,但組織讓我繼續學習漢語、學文學,當時有點想不開。』後來,羅馬尼亞外交部一名同志說服了羅明:『作為一名外交官,你得了解該國家的歷史、文學。』自此,羅明與漢語打了一輩子交道,並同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畢業後,羅明進入外交部,他的夫人薩安娜後來成為羅馬尼亞著名漢學家。他們的女兒達尼亞出生在中國,長大後也入北大歷史系讀書,女婿也曾任羅馬尼亞駐華大使。他們的小兒子羅揚曾在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留學,精通漢語,現在為羅馬尼亞知名漢學家之一。
時至今日,讓羅明最自豪的是外交圈內外的誇獎:第一批留學生的漢語水平最高,至今無人能超越。
陪同資本家出身的國家元首
第一次訪華
1954年起,羅明開始擔任羅馬尼亞主要領導人的翻譯工作。他的第一個重要任務是陪同羅馬尼亞國家元首、國民議會主席團主席格彼特魯·羅查博士訪華。
1954年9月至10月,羅查博士應毛澤東主席邀請訪華。羅明再三提及,當年訪問的理由很值得注意:『1954年你們國家正好決定走什麼路。我記得接見羅查博士時,毛澤東主席很明確地解釋:「說服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跟我們繼續合作」。他邀請羅查博士,是希望他把自己的經驗、想法的轉變過程,給中國的資產階級介紹一下。』
羅馬尼亞解放以前,羅查博士本身就是大資本家,但他靠近共產黨,後來真誠同羅馬尼亞工人黨合作建立政府。羅查博士的特殊身份被寄予希望。在華一個月,羅明隨同羅查訪問了武漢、重慶、桂林、廣州、上海、西安等多個大城市,同中國一些有代表性的工商界人士有過交談。羅明看出來,毛澤東希望羅查博士傳遞這樣一種信號:中國共產黨是願意跟忠誠於民族事業的資產階級合作的。『而且用你們獨特的辦法。對,公私合營。沒有直接沒收工廠、銀行。』他補充道。
回國後,羅查博士撰寫了《在六億人民的國度》一書,介紹中國的發展成就。1955年,得知羅明回到布加勒斯特,羅查博士曾邀請他到家裡聚餐,並念了一段文稿中的內容,詢問羅明意見:『你感覺怎麼樣?』羅明能感覺到,羅查博士希望這本書代表羅馬尼亞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深厚感情,也能促進羅馬尼亞同中國的相互了解。出版後,這本書在羅馬尼亞知識分子群體中引起了很大反響。
陪同領導人的第一次訪問,讓羅明深入接觸到了一個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國家。除了文化、建築及各種藝術品外,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中國人對羅馬尼亞人的『老朋友』態度。
在國內,羅明從未接觸過中國人,對中國沒有了解。『我還記得中學最後兩年,學過一頁或者兩頁中國歷史。但是1950年8月份,隨著第一批中國留學生來到羅馬尼亞,我們一下子跟他們成為好朋友。我父親作為鐵路局局長,曾邀請他們5個人來家裡吃飯。我邀請他們到我曾就讀的鐵路工人中學參觀。學校就建立在修理火車的工廠廠房中間空地,我認為還是有必要請他們看看,我們在什麼環境中學習。當時我的英文還比較差,更多的時候用各種手勢表達思想感情。學校藝術團也邀請中國留學生看表演……不論到哪裡,我們都是手拉手的好朋友。我想說的是,這種親密友好的關系,一下子就建立起來了。』
周總理的回答很機智:
『開花、雞叫的時候』
在外交部任職期間,羅明同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有過近距離接觸,他對部分領導人的個性、談吐印象深刻。
資料顯示,在一部拍攝於1956年的紀錄影片《兄弟般的友誼》中,出現了羅明的身影,那時他的身份是中國領導人朱德出訪羅馬尼亞時的隨行翻譯。他流利的漢語甚至還曾『騙過』朱德的耳朵。朱德以為羅明是生長在中國的羅馬尼亞人後裔,隨口詢問他出生在中國的哪個省份。當羅明回答說自己是羅馬尼亞留學生時,朱老總大吃一驚,驚嘆:『簡直不敢相信!』
1955年訪問羅馬尼亞期間,朱德下火車後曾在廣場發表簡短演講。這名中國領導人的四川方言一度難住了羅明。一開始,完全聽不懂。這個機智的年輕人很快觀察到,朱德視力不太好,演講稿上的字兒寫得很大。羅明站在朱德身後,不慌不忙對照稿子『消化』方言,再對羅馬尼亞民眾進行翻譯。『自從我踏上了羅馬尼亞的國土,我就感到了羅馬尼亞人民的熱忱……』時隔近60年,羅明還能流利地背出朱德副主席演講的開場白。他還記得,臺下民眾的掌聲一波又一波響起,朱德很高興。
數年後,羅明在北京頤和園參觀時偶遇朱德的警衛員。『你是羅明嗎?』警衛員一下認出他,並邀請其拜訪朱德。『哎呀,羅明,我的老朋友……』兩人的合影至今還夾在羅明的相冊裡。
『他們都喜歡我。』羅明自己笑笑。在朱德訪問期間,羅明陪同了10天,老少兩代人合作非常好。羅明當時年輕,中羅兩國的領導人都把他當子輩對待,但他從未逾越冒失,總是很守規矩。
1965年3月,周恩來總理曾率團到羅馬尼亞,參加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喬治烏·德治的葬禮,羅明再當翻譯。在風雪中,67歲的周恩來總理跟隨送葬隊伍整整五個小時,徒步三四公裡。葬禮結束後,周恩來總理從羅馬尼亞部長會議大樓走出,准備回到下榻地。羅明向我們解釋說,按照慣例,應由部長會議主席或第一副主席陪同。但周總理謝絕了這一安排,點名要羅明陪同即可。
下榻處距離布加勒斯特市中心約30公裡。剛上汽車時,羅明習慣性地拉出要客後面的小椅子准備坐下,便被周總理招手制止了。總理將羅明拉到身旁,如長輩般攬著他的肩膀,聊起天來。
『其實我當時有個任務。』羅明神秘一笑。周總理問及他的家人,他一一介紹後,順勢反問:『總理您是什麼時候出生的?』
這是他的任務。羅馬尼亞方面准備在周總理生日之時送上賀禮。周總理的回答很機智:『開花、雞叫的時候。』
『我想大概是春天吧。再想問具體的日子,他總用這樣那樣的句子繞出去。到最後,也只知道是3月份。』回憶起這段歷史,羅明無奈地笑了。周總理的機智幽默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車時,周總理還笑著拍了拍羅明的肩膀:『羅明,你沒有完成你的任務。』
『後來,我纔知道周總理的生日是3月5日。』羅明說,通過旁人,他明白了總理的深意。『你們國家做過一個決定,不慶賀領導人的生日。那時候,蘇聯也有類似規定。』
羅明還記得,時任羅馬尼亞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的埃米爾·波德納拉希,同周總理私交甚好。波德納拉希病重時,中國還專門派出一支醫療隊。1976年1月8日,得知周總理去世時,病榻上的波德納拉希曾說過一句話,令羅明畢生難忘。『他說,那,我也可以走……』提到三十八年前的那一幕,記者面前的這位八旬老人幾度哽咽。1月24日,被羅明視如父親的波德納拉希去世。
1981年,羅明作為公使陪同一個代表團訪華,受到鄧小平的接見。『哎呀,我的老朋友。』鄧小平緊握羅明的手,並拉著他一起照相。此前,羅明曾多次為鄧小平當翻譯,6年間同鄧小平相處的日子加起來有10多天。『但是有一段時間他沒有出來,跟他沒有見面的機會。』久別後再見,鄧小平還記得羅明,這讓後者感到十分驕傲。
羅明向在場的記者團解釋了他回憶這些過往的用心。他多次強調,中羅雙方一下子就建立了友好的關系,兩國關系帶有了一種獨特的性質。
收藏的那些珍貴歷史照片
在國家圖書館舉行過展覽
停頓了很久,羅明的思緒再次回到兩國關系上。2014年中羅迎來建交65周年和建立全面友好合作伙伴關系10周年。羅明強調,歷史上,中國同羅馬尼亞的關系非常好,一些個體間的私人關系也非常好。中羅領導人之間的密切交往促進了兩國關系的發展,使雙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合作關系達到了全新的高度。而今重提恢復傳統,他相信務實的交流合作可以再恢復,作為中國的朋友,羅馬尼亞人民也願意去做。
作為羅馬尼亞職業大使外交官協會副會長,退休後的羅明開始著手整理編纂中羅關系文件,由他主編的《羅馬尼亞獨立外交政策與中羅關系1954年-1975年》於2005年出版。這部文獻匯編收入了30篇有關中羅關系的重要史料,包括中羅兩國領導人談話和會談的記錄,還有近50張反映中羅兩國關系重要時刻的珍貴歷史照片。他收藏的那些珍貴歷史照片,最近還在羅馬尼亞國家圖書館舉行過展覽。
2013年,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舉行,李克強總理出席會議,在這期間中國同羅馬尼亞簽訂了多項重大協議。作為退休的外交官,羅明對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霍玉珍女士印象深刻,贊揚女大使及使館工作人員在促進2013年布加勒斯特會晤及鞏固中羅關系方面起了積極作用。
在羅明看來,中國提出同中東歐16國建立『特殊』關系,是個英明的決定。『這些國家曾經幾十年都是中國的朋友。他們的命運迫使他們注意中國,尋求中國的支持與幫助,找出一條有利於實現民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