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有一種改革叫同舟共濟
——渤鋼集團天鐵公司逆境求發展改革紀實
天津北方網訊:爲節省公車花費,這個2000多人的廠子,只剩一輛公務用車;
爲減少勞務支出,這裏的人們自練“武功”,拆除淘汰設備、維保設備、年檢生產線,多難的活兒都自己幹、搶着幹,兩年時間裏,這裏的人們減少了2000多名外來用工,減少開支上億元;
爲提高勞動效率,破解幹部隊伍層級多、分配亂等積弊,這裏的人們勇敢向“幹部能上不能下”的傳統開刀,併成功讓243名班組長、215名二級單位中層幹部心甘情願摘下“官”帽;
……
這裏的人們說,我們與企業是命運共同體,企業要是黃了,我們即便去擺攤,也沒人買呀;這裏的人們說,同舟共濟,沒有哪一家企業的職工會像我們這樣理解這個詞的含義,因爲企業真的就是我們的家。
在這塊距離天津千里之外的“飛地”河北省涉縣生活的人們,像愛家一樣愛着自己的企業——渤鋼集團天鐵公司,這裏的人們知道,面臨全行業低迷不景氣,要生存,要活得更好,只有抱團取暖,改革奮進——
他們做到了!連續三年,這裏的員工年收入增長10%以上,“企業創效了,職工增收了!”天鐵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武玉海告訴記者。
公車改革
兩輪車改天鐵全公司公車總數減至89輛
在天鐵採訪,記者乘坐的宣傳部唯一的公車每月“吃”油量有定額,一個月130升油的額度用完了就沒得跑了。
“那要真沒油跑不動了,不得影響工作嗎?”記者好奇地問開車的司機師傅。
“能一趟幹完的事兒,就湊齊了一塊幹了,這還提高效率了呢。”司機師傅說。
天鐵的第一次公車改革始於5年前。“當時,天鐵下面23家二級單位都有車隊,少的七八輛,多的二三十輛,光是小轎車最多時有500多輛。首次車改,總體原則是每個處室留一輛小車,二級單位按實際縮減用車數量,多餘車輛進行拍賣。這次車改把公司車輛總數由344輛減爲122輛,公車使用費用每年節約了2000萬元。”天鐵物流公司副總經理屈宏告訴記者。
在車改上初嘗甜頭,2012年10月天鐵啓動第二輪車改。
此次車改,天鐵鼓勵車輛所有者上交公車,但凡上交車輛的二級單位和處室每年給予一定的獎勵,這筆錢用於相關單位的交通補助津貼。
捨棄使用公車的便利,支持新政的實施,天鐵全公司23家二級單位有20家選擇了上交全部或部分公車,鍊鋼廠有2000多名員工,只保留了一輛小車。
“你看我,車改後開自己的私家車上下班,不用等大家一起擠公車,也挺好。”天鐵物流公司副總經理趙守江告訴記者。
趙守江向記者算了一筆賬,第二輪車改讓天鐵的公車總數減少至89輛,“這次車改,僅車輛的年修理費一項就節省了200萬元,2013年公車的總花費是416萬元,2014年前三季度這個花費是230萬元,從年節省2000萬元,到年花費近300萬元,這裏面堵住了多大的花費?”趙守江稱。
人事改革:
幹部能上能下開通“九級”通道
人事改革在哪兒都是最棘手的,在天鐵,這項始於2013年的改革卻平平順順地推開了。
“天鐵作爲有40多年曆史的老國企,幹部‘能上不能下’的狀況也一度存在,我們曾有個處室共23個人,卻有9個科長。”武玉海介紹。
爲什麼在天鐵,什麼難事都能商量着辦呢?
在天鐵公司第一鍊鐵廠一號高爐,車間主任王景剛告訴記者,一高爐車間4個班組共有16個班組長,現在減爲9個,而整個第一鍊鐵廠299個班組要壓縮掉80多個。
“大夥都能以大局爲重,知道現在企業經營困難,管理層級和人員多,企業執行力就會打折扣,職工的收入也會受影響。要說天鐵的這種凝聚力,應該是從父輩那兒傳下來的,只有企業好了,大家的生活纔會好。”王景剛說。
第一鍊鐵廠機修車間潤滑班的何亮就是從班組長職位上下來的,他告訴記者:“當班組長13年,此次整班合併,不再任班組長了,每月少拿150元,剛開始也有情緒,逐漸想通了,下來的不是我一人,怎樣爲企業好怎樣來吧。”
天鐵針對班組長和兩級中層幹部的縮減職位數量,是通過員工評議和自願兩種方式進行的。
第一鍊鐵廠自動化車間原黨支部書記張慶利就是主動要求退下來的:“因爲身體不好,幹得吃力,就主動下來了。”
而另一位中層幹部李保增原是四高爐車間黨支部書記,在民主測評中被評議下來,調到安環部任副部長。“職級降了半級,一開始感到失落,心裏不太舒服,但慢慢也覺得能上能下很正常,我有信心在新崗位努力幹,通過評議再回到原職級。”李保增當着一屋子同事的面對記者說。
在第一鍊鐵廠,共有18位中層幹部降低職級,其中被動下來與主動申請的各佔一半。這個比例正好與天鐵公司調整下來的215名二級單位中層幹部比例吻合,全公司100餘名二級單位中層幹部主動退出崗位。
一方面是降低幹部職數,精簡管理機構,一方面是健全職工的晉升發展體系。2014年10月天鐵實施“員工九級晉升通道”,改變了以往只有當“幹部”才能晉升的單一發展渠道,而是對技術、技能、管理三支隊伍的全體員工進行長期職業生涯規劃管理,只要是優秀人才,不當“官”照樣可以拿到一樣的高收入。
“今後天鐵將逐步弱化普漲式的增加收入方式,而是更多地體現技術技能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指揮棒作用,用大家的話講,就是手裏有‘絕活’就有好收入。”武玉海說。
經營模式改革:
自營工程兩年省下1.3億非鋼產業利潤佔據半壁江山
天鐵公司這艘巨輪在市場逆境中航行,同時還承擔着壓縮產能、減少排放的責任,鋼、鐵產能達到800萬噸的天鐵最近兩年壓縮到600萬噸。
產量在減少,數千名職工面臨轉崗分流,職工的年收入卻連續三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如何做到?
武玉海稱,天鐵的做法首先是止住出血口,“修舊利廢”,用管理的進步換取效益的增收——節水節電,一年省出8000萬元;備品備件的科學使用,一年減少支出5億元;通過對標提質增效,一噸生鐵成本從2014年初的2885元降爲10月的1880元,噸鐵成本下降1005元;清理外來用工2000人,設備維修不再外委,全部自營,“自己的活自己幹”,一年省出修理費9200萬元……
再則是抓產品結構優化,提高產品檔次來增收——高強抗震鋼筋研發、汽車、家電高檔用板的產品升級,熱軋低合金精軋螺紋在“精”字上下功夫,擴大在國家重大項目中的應用和對外出口,都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回報。
第三則是緊抓非鋼產業發展,培育新增長點——旗下香港國貿公司利用香港政策開展貿易融資業務,降低融資成本;物流公司與天物集團建立大宗貨物(煤炭)交易平臺;小額貸款公司、耐材加工等非鋼產業蓬勃發展,2013年非鋼產業創效佔利潤總額2.4億元的半壁江山。
武玉海着重向記者介紹了天鐵這兩年自營工程開展情況:“這個‘自營’工程最能反映天鐵改革過程中企業與員工相互依賴,共闖難關的精氣神。”
“2014年我們檢修了4座高爐,除了耐材砌築等專業性太強的工作請人幹以外,剩下的都是自己幹。就連醫院化糞池的維修、馬路牙子的地磚鋪設這樣的活兒,我們都搶着幹。因爲鍊鐵產量減產,我們上半年員工在獎金上收入減少了70萬元,但由於幹自營工程,勞務收入這塊增加了222萬元,職工每人每月反而增收了800元。”第一鍊鐵廠廠長張文東向記者介紹。
王剛是第一鍊鐵廠一燒車間班長,他告訴記者:“回家媳婦挺高興,收入增加了嘛!”
2013年,天鐵總共完成200餘項自營項目,共有15000名以上幹部職工參與進來, 2012年以來,累計降低費用1.3億元。
“員工們以廠爲家,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易,但天鐵人做到了!我們的凝聚力就是我們戰勝困難的最好武器。‘絕地相逢,勇者勝’,天鐵人有信心迎來更好的明天。”武玉海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