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月10日,光明日報在頭版刊發新華社記者撰寫的《留住歷史根脈傳承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歷史文物保護工作紀實》一文,並配發光明日報評論員文章《將文化遺產保護提升爲基本國策》。
同一天,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重要論述精神,接受光明日報記者專訪。
把文物的活力挖掘出來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保護作出了系列重要論述。您是如何理解和認識的?
勵小捷:我們黨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
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保護身體力行、一以貫之,爲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做出了表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文化遺產,關鍵在於領導重視,關鍵在於落實各級政府的主體責任。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就讓文物活起來、爲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提出了明確要求。國家文物局在“讓文物活起來”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勵小捷:2014年,爲貫徹落實“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指示,我們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就文物合理利用,首次召開全國工作交流會,研究部署文保單位開放、館藏文物利用、文物精品展覽、社會力量參與等工作。我們與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開展社會實踐的指導意見》,搭建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平臺;有15個省份150餘家博物館開展了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試點。我們還制定了提升博物館展覽質量、提高館藏文物利用率的指導意見,積極推進省級博物館與市縣級博物館相互借展、聯展、巡展,提高館藏文物展出率,逐步形成文物資源共享機制。
可以說,我們是多措並舉,努力挖掘文物的活力,讓它們更好地服務社會。
記者:對於文物工作主動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你們又是如何看待和實踐的呢?
勵小捷:我們認爲,必須把文物工作放到大局中來思考、定位,發揮優勢,積極作爲。
2014年,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我們深入挖掘和闡發文物資源中蘊含的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的優秀傳統和時代價值,面向全社會徵集主題展覽項目,推出體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系列精品展覽。在報送的60個展覽策劃中遴選12個優秀展覽,將陸續在全國推出,比如南京博物院的“和·合——中國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系列展”、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博物館的“寓教於像——中國年畫中的傳統美德”。
圍繞“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我們積極努力,圓滿實現絲綢之路跨國申遺;集各方之力成功舉辦“海上絲綢之路展”和“絲綢之路文物展”,通過大量東西方交流的歷史文物印證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
圍繞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設立,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抗戰文物進行了逐一排查,實施了阜新“萬人坑”遺址、731部隊舊址等46項抗戰文物保護修繕和展示利用工程,全年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抗戰文物開放點29個,新建紀念館陳列館9個,實現展陳提升55處。
把文保的水平提升上來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指示和批示,強調要正確處理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保護和利用的關係,要秉持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切實保護好其歷史文化價值。文物部門應該如何貫徹這樣的保護理念?
勵小捷: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應當秉持正確的保護理念,充分體現了高度的文化自覺,充分體現了對文物保護規律的準確把握,高屋建瓴,極富遠見。
秉持正確的文物保護理念,一定要堅持“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基本建設、旅遊開發、產業發展的關係,切實做到在保護中利用、在傳承中發展。
記者:對文物自身歷史文化價值的研究是否是做好保護工作的重要基礎?
勵小捷:是的。所以我們要全面挖掘和深入研究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確保不損壞文物的真實性、完整性,而不能憑主觀意願、不能憑個人偏好,把宋代的搞成清代的,把民式的搞成官式的,把北方的搞成南方的。
另一方面,我們還在統籌推進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文物本體保護與周邊環境保護、文物保護與文物安全。搶救性保護要及時到位,預防性保護要持之以恆,儘可能減少落地大修和遷建重建,做到最小干預;針對當前文物建築火災頻發的嚴峻形勢,繼續加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文物建築電氣火災防控資金支持力度,繼續增加古城古鎮古村落和古建築羣的消防設施建設經費,力爭用三年時間補上欠賬,基本排除消防隱患。
總之,我們要科學合理地確定管理和保護措施,不斷提升保護水平。
把公衆的熱情激發起來
記者:保護與利用的關係是目前文物事業備受關注的熱點,也是工作的難點。您認爲該如何把握二者之間的度?
勵小捷:我認爲,文物工作要堅持立足於保、保用結合的原則,可以發展適宜產業,在保護中加強利用,在利用中促進保護。但也必須注意,文物工作一定要堅持其公益屬性,在對文物合理利用時,一定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承文化是城鎮化建設的基本原則,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文物系統應該怎樣做好城鎮化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工作?
勵小捷:做好文物保護,原本就是城鎮化建設的應有之義。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以來,我們根據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國家文物局的統一部署,重點推進270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集中成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程,首批51個村落的保護修繕工程和環境整治項目全面鋪開,第二批國保省保集中成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項目已經啓動。對延續居住功能的文物建築的保護維修,專門制定保護利用導則,依據文物建築的年代、級別和保存狀況,分類提出整體保護、外貌保護和局部保護的要求,既做到該保的要保住保好,又充分考慮原住居民提升生活質量、改善居住條件的迫切訴求,讓原住居民留得住、過得好,努力破解“空殼村”問題和過度商業化傾向。
記者:現在文化遺產保護很強調公衆的支持與參與。您覺得如何才能更好地激發公衆保護文物的熱情?
勵小捷:我認爲,既要鼓勵倡導對文物保護的無償捐贈,又要允許社會資金在投入保護文物的同時,享有一定期限的使用權和經營權。文物事業的發展要把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力量參與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真正把管天下的職責履行到位。這也是世界各文化遺產大國的通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