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每人要給5個不是自己班的同學打電話拜年(其中起碼有1個是異性)……”最近,江蘇高校的學生陸續進入寒假,老師也“任性”出招,打電話拜年、學包餃子、研究股票,這些“特別”的寒假作業讓很多人摸不着頭腦。(1月22日《現代快報》)
這些“特別”的寒假作業,咋看起來會讓學生們摸不着頭腦,但仔細想想,在看似“任性”的寒假作業中,不管是給同學打電話拜年,還是學包餃子、研究股票,哪一樣不是大學生應該去做、應該去熟悉的社會“功課”?看似“任性”出招,恰恰蘊含着老師督促學生熟悉社會、接受社會的良苦用心。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特別”的寒假作業中,多數並無技術含量,屬於社會基本技能、基本禮儀的範疇,莫說大學生,就是中小學生,對此也不應該感到陌生。很多大學生之所以感覺摸不着頭腦,恰恰說明自己在以往的生活中缺了太多的課。
其實反過來想想,如果連大學生都對社會缺乏熟悉,連基本的生活技能與生活禮儀,都得靠老師以作業的形式刻意佈置、親自督促,那些中小學階段的孩子又能好到哪裏呢?在更重的學習任務和升學壓力下,恐怕也更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吧!
什麼年齡學什麼東西,基本的生活適應能力,自然要從小練就,否則,到了20來歲纔開始學習各種“懂事”,各種陌生感、不適應感會更強,肯定效率堪憂,只能是事倍功半,同時還會擠佔本該專心用來學習專業知識的時間與精力,可謂得不償失。
“特別”寒假作業遭遇到的認知尷尬,也是給我們提了個醒兒,相比之大學生,處於中小學階段的孩子,才更應該多多去做這種“特別”寒假作業,早早知曉生活的基本禮儀、學會生活的基本能力,長大成人後,纔不會對社會有陌生恐懼感。而這不僅需要老師的有心有意,更離不開整個社會對於教育任務在時間“排序”上的正確認知。只有在此基礎上,教育者才能爲孩子們鋪就更健康合理的成長路徑。
文/萬光武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