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沒有高鐵,城鎮就是散落的珍珠;通了高鐵,城鎮就是項鍊上的珍珠。”今天,在中國廣袤大地,高鐵的開通,不僅意味着人們出行方式的變革,更被沿線一些地區看做發展命運的轉變。也正因爲如此,圍繞高鐵走線、設站而展開的“爭路運動”在一些地方不時發生。新華社記者深入各地採訪,探究“爭路運動”背後的地方“高鐵政治經濟學”。(1月27日新華網)
高鐵通向哪兒,不僅影響到市民的出行便利,更會影響到當地的經濟發展,因此,無論是老百姓,還是官員,對於高鐵設站是“勢在必得”。據瞭解,滬昆高鐵規劃制定時,湖南省邵陽市爭取在市區設站,但在和相鄰的婁底市的競爭中處在了下風,於是出現了許多現象:十萬邵陽羣衆高喊“爭不到高鐵,書記、市長下課”;小孩住院不去照顧,自己生病顧不上就醫,過家門而不入……不少政府官員“捨身拼命”。出現此情此景可能有些“誇張”,但也折射出官民對高鐵設站的“渴望”。
高鐵通向哪兒,高鐵如何設站,這本應該是通過科學設計得出來的,然而,從高鐵“爭奪戰”中,我們不難發現,是權力和關係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有些官員會通過關係爭取到了,而在當地老百姓眼中,能夠爭取到的是位有本事的官,也會得到當地老百姓的肯定,如果爭不到,則會被老百姓高喊“下課”,因爲沒有本事,其實,這麼做,無論能否爭取,都是極其悲哀的事,因爲此情此景,與“跑部錢進”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唯一區別的一個是“跑”,一個是“爭”,但也只是形式的不同。
高鐵爲何會演繹“爭奪戰”?究竟是誰導演了“爭奪戰”,這是最爲關鍵的。而高鐵設站究竟是由誰說了算?顯然,高鐵設站存在暗箱操作,其一,高鐵設站權力的因素佔到一定的作用;其二,高鐵設站的過程中缺乏透明;其三,高鐵設站不是以科學的規劃爲本;其四,高鐵設站缺失民意。正因爲高鐵設站充滿了“神祕感”,這就產生了高鐵“爭奪戰”。不過,如何展開“爭奪戰”,我們雖然不清楚,但要說不產生腐敗,則恐怕很難相信。實際上高鐵腐敗案已經有不少,且數目均是驚人,這裏面難道就沒有高鐵“爭奪戰”的“功勞”?
或許比起高鐵腐敗大案來說,高鐵爲了設站而進行的“爭奪戰”只不過是“雕蟲小技”,似乎也很難起波瀾。但折射出來的仍然是“封閉式”管理。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唯有高鐵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陽光,都變得透明,纔不會出現高鐵“爭奪戰”,自然也不會產生腐敗。如今的高鐵“爭奪戰”產生了多少腐敗?這是一個沉重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