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舌尖浪潮』餘熱未退,在浙江金華,一名來自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師劉根華,也編纂出了一本最原汁原味的金華傳統美食集錄——《鄉味金華》,歷時兩年,走街串巷。
這本書裡面有61道菜和一臺宴席。與以往的菜譜、食譜不同,《鄉味金華》更加注重的是菜餚『背後的故事』。書中的每道金華鄉土美食,既有『來龍去脈』,又有民間傳說娓娓道來;既有詳細做法,又配有醒目圖片,令人讀之眼界大開,趣從中來。
最地道的金華好味道
29日下午,中新網記者在金職院校園內見到了這位傳說中的金華『美食專家』——劉根華教授,他也是金華市餐飲業和烹飪協會的秘書長。
人們傳統印象中的廚師多少有點『富態』之感,而劉根華卻是『一反常態』,身材十分標准。
『喜歡吃嗎?以後看這本「攻略」就行了!』一見面,劉根華就樂呵呵地拋出了這句話。
而在談及編纂《鄉味金華》這本書時,他則打開了話匣子,緩緩向記者說道:『金華有豐富的美食素材,如果不著手整理,我們的下一代或後輩廚師可能會使一部分傳統工藝、飲食習俗和美食文化失去記憶,特別是散在民間的鄉土風味。』
2012年,時任浙江省省長的夏寶龍作出批示,要求浙江省餐飲界挖掘整理浙江鄉土菜,收集編寫《浙江鄉土菜譜》。作為浙江鄉土菜的重要分支,劉根華當仁不讓的挑起大梁,負責收集、編纂金華的鄉土菜合集。
在整理過程中,劉根華發現,金華關於本土美食的『存貨』很多,何不單獨出一本呢?
說做就做,2013年初,他開始了尋找『金華好味道』的長途跋涉,整兩年時間。在徐根華看來,食物不應僅僅停留在單一產品的層面上,而是要挖掘出它背後的故事、典故和文化。
因此,每一道待選的鄉土菜,劉根華與其他編寫者都必須親自跑去,從制作過程到菜品口感,都要自己品嘗、甄別。而且要不斷查閱古籍來對飲食文化進行進一步的探究與品鑒。
當時,各地推薦上來的鄉土菜有153道。如何評選出最符合金華特色的鄉土菜?徐根華說,一看原料,要是本土的特色原料;二看是否有歷史典故;三要如今仍在經營;四是制作工藝要傳統。
這其中也意味著需要大量的篩選工作。他舉了個例子,比如蘭溪的傳統小吃蔥花肉。如今很多酒店餐館制作時外面都是包裹一層豆腐皮,這樣省時、效率高。不過,據他了解,傳統的蔥花肉都是用網油包裹。『以前生活艱苦,只能用價格低的網油,其遇熱融化,滲進肉裡面,香味撲鼻。但做起來相對麻煩,花費時間更長。』
因此,這種用豆腐皮制作的蔥花肉就無法入徐根華的眼。最後,經過淘汰和補充,這本書裡共收錄了61道菜和一臺宴席。
金華市委書記為書作序
『除了記住什麼好吃,也希望咱們金華人對於美食有更多故事可以說,美食也是一種深沈的文化。』劉根華一直有個期望:希望外來游客在品嘗純正鄉土味道的同時,能聽到最原汁原味的金華故事。
說話間,劉根華也向記者道出了一道美食的『來龍去脈』,即義烏小吃一絕——東河肉餅。
凡到義烏鄉村,走進朴素店堂,都會見到老師傅將手中的面團旋轉拉扯,一個薄如宣紙的大餅便在手中成形。關於有關該肉餅的起源之說,老少皆知的是『相傳清康熙年間,一位東河籍顯貴跟隨京城的宦官巡游東河香山寺。在招待宴席上,顯貴安排了一道面點小吃,宦官連聲叫絕,便有了這東河肉餅之說。』
但這道『面點小吃』是由誰傳承?怎麼來的?歷史上有沒有相關記載?帶著一系列疑問,劉根華查閱大量中國肉餅史料並梳理。
在浦江縣至今仍保存著的一本元代食譜——吳氏《中饋錄》中,其中記載的『油夾兒方』與東河肉餅的配方與制作方法很相似。結合其它資料,劉根華推測,東河肉餅的源頭應始於明宣德年間,至今已有五百八十餘年的歷史,而不是相傳的清康熙年間。
此外,為保證這本書的含金量、內容的客觀公正,《鄉味金華》還有一個原則,就是四五星級酒店推薦的特色菜,原則上不予入選。
『雖然是土,但土的很有文化!』一旁的一位老師笑言道,這活脫脫是一本金華美食指南呀!
『深情回味古朴婺州,細細品味鄉味金華。一路尋覓,一路美景,一路美食,再聽一首有關鄉味的暢想曲,美麗金華、美麗生活的獨特美景躍然眼前、美不勝收!』值得一提的是,劉根華的這本《鄉味金華》,還吸引了金華市委書記徐加愛作序。
『把根留在金華』,這是劉根華對自己姓名的解讀,也是他從業以來執著追求鄉土美食的寫照。他說,不會停下挖掘傳統美食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