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人對旅游的意義理解有所不同出境游客都應是中國的『民間大使』
點睛語——
近日,本報兩路記者遠赴澳大利亞和英國,與當地旅游業專業人士深入交流,探討中國游客形象問題。
常聽到一種說法:『每一個中國人出國後就代表中國』。『窺一斑而見全豹』,外國人往往就是通過中國游客的個體行為來詮釋中國的。從對老外群體的廣泛訪談中,記者梳理出估計不少中國游客都或多或少地中招過的『10大陋習』。在老外們看來,中國游客所謂的『陋習』背後,其實更多屬於文化差異形成的習慣不同所致。
改正自身陋習,並非難於登天。如果到了海外時刻能將『眾目睽睽』或『旁邊有人』牢記於心,自然便會規范自己的行為表現。無論承認也罷,不承認也罷,每一位走到海外的中國游客,其實都是中國的『民間大使』,都是中國的『代言人』。
陋習1
暴發戶心態較突出
能去國外旅游的中國游客,一般都不會太窮。於是乎,不少人出境游時常常有意無意暴露出暴發戶心態。《廣州日報》記者對各國老外的訪談中,不少外國旅游從業者反映,近年中國游客已成為出境游最捨得花錢的群體之一,同時也是『最難伺候』的群體之一。不少財大氣粗的中國游客覺得錢能解決一切問題,可有時有錢也未必能解決問題。
在很多中國游客看來,自己出國游花錢是用來享受的,想乾嘛就乾嘛,顧客就是上帝。所以出現了很多以下情況:在星級酒店穿拖鞋T恤到處亂逛;在藝術博物館穿著隨意,變身摳腳大漢;高檔自助餐廳吃飽喝足後,還用餐盒裝食物回去當夜宵。在很多老外眼中,這些行為無疑讓中國游客減分很多。
52歲的意大利資深華裔導游林先生,上世紀90年代從國內移居意大利,從事導游工作接近20年。讓林先生印象深刻的是,國內一些『土豪』游客稍不順心時,就習慣擺出訓人姿態,指手畫腳。而『有錢任性、說話大聲』是不符合意大利人價值觀的;他建議,一些有錢人應該學會與人平等交流。
在非洲等發展中國家,某些中國游客暴發戶心態更明顯,這也是中國游客『成長中的煩惱』。目前在津巴布韋做田野調查的北大博士沈曉雷了解到,不少中國游客盯上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的漂亮小別墅。有機會赴非旅行的中國游客往往都很『土豪』,很多人一見到漂亮的房子就去敲門問人家賣不賣,這在當地產生了不好的影響。
陋習2
拍照隨意走馬觀花
不少中國游客愛自拍勝過拍風景,就算拍風景,也非得把自己塞進去,似乎不這麼做,就不能證明自己到過景點。無論是在悉尼海灘,還是在普吉島海灘,大部分衣著休閑的人們,或在金色沙灘上曬太陽,或在湛藍海水中弄潮。但還有一群人,衣裝齊整,胸前掛著沈甸甸的單反相機,在沙灘上匆匆拍照後,匆匆乘車趕往其他景點。《廣州日報》記者注意到,後者幾乎多數都是中國游客。
一些西方旅游業者反映,『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景點拍照、回到家什麼都不知道』是不少中國游客的真實寫照。較之於盡情享受假期的西方人,中國游客的行程永遠那麼緊,他們要麼不會玩,要麼沒有時間玩。
上述差異的重要原因在於中西游客的旅游休閑取向不同:中國人傾向於在有限的時間內游覽更多地方、拍攝更多的照片;西方游客則傾向於放慢節奏,盡情享受當地的自然和人文元素。
比如,不少外國游客把觀光當做主要任務,沿途順便拍照或自拍,而一些中國游客本末倒置,將拍照看作是旅行主要或唯一的任務,一路的風景基本上都是透過相機鏡頭觀賞。一些無論是行程規劃還是著裝都不專業的中國游客,唯獨拍照設備最先進專業。
中西方游客的兩種玩法,前者重在行走,後者重在放松。孰優孰劣,見仁見智。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旅游的妙處在於放松身心、開闊眼界,而不在於走馬觀花、疲於奔命。老外導游們建議,旅游最重要的是親身體驗,不要讓留紀念或炫耀心理佔了主要。
陋習3
愛耍小聰明佔便宜
據沈曉雷博士介紹,今年1月14日至19日短短5天內,津巴布韋哈拉雷國際機場先後發生3起中國人非法攜象牙的個案。在津巴布韋,象牙可以通過在專門的工藝品店銷售。但在離境出關時,購買者需花50美元在國家野生公園申請正式出口文件,每人最多可以攜5件牙雕產品。但是,為了節省50美元或攜帶數量超額的牙雕,一些中國游客在出境時『各顯神通』,將牙雕用錫紙包裹起來,或用鐵盒藏起來。
殊不知,現代探測設備一下子就可發現其中貓膩。這導致不少中國游客在機場出關時都受到特別嚴格的盤查。
在泰國有很多比較少人去的小島,海邊有一些沒上鎖的香蕉船。有些中國游客會抱著沒人管的心理去玩。但緊接著問題就來了:香蕉船的主人出現,向游客獅子大開口,雙方就必然有一番爭吵。
南非《華僑新聞報》記者麥基還介紹說,在南非的克魯格公園,常常有中國游客忍不住會把可愛的小蜥蜴藏在衣服口袋,想偷偷帶出來,結果被公園警衛發現,弄得十分尷尬。
陋習4
購物闊綽但愛砍價
一些中國游客不管到哪兒,總喜歡跟外國商家砍價,甚至砍得『昏天黑地』,哪怕只便宜1美元。而一旦商家堅決不打折,中國游客就十分不樂意購買。在中國的商業文化中,討價還價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在歐美很多國家,商品都明碼實價,討價還價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
在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的威士忌博物館,本報記者看到一對中國夫婦一口氣買下5大瓶威士忌。交易完成後,丈夫卻看上出售的蘇格蘭麻料布袋。『買了這麼多東西,難道不能送我們幾個麻袋嗎?』他大聲對妻子說。
10分鍾後,經理出來,表示只能多送1個麻袋,這位中國男子最終熱情地握了握店員的手。一位店員告訴記者:『像他這樣索要贈品的中國游客也有,有些還會討價還價。只要要求不太過分,我們都會盡量滿足。』在導游看來,老外很講原則,不講價就是不講價。
陋習5
公共場所喧嘩
搶座、佔座、插隊和大聲喧嘩,這是一些中國游客的典型作風。中國人喜歡熱鬧,所以出行時呼朋喚友,有說有笑,浩浩蕩蕩幾十人,有時就忽略了其他游客的不滿。
在國外,保持公共場所安靜是各國游客默認的事,可是一些中國游客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南湖國旅導游譚春勇帶出境團已有6年,在他的印象中,中國游客和當地人發生衝突,更多是因為文化差異大。『我們團很多廣州老年人,他們聚到一起一開心就會大聲講話,就像在廣州茶樓一樣。』他說。『住進歐洲酒店後,他們會互相「串門」,有時甚至開著房門大聲聊天,這樣就影響到了其他游客休息。』
日本的朋友告訴記者,日本人在公共場所都喜歡舉止安靜,不會因個人原因打攪他人。以東京地鐵為例,中國游客的談話聲音和高聲打電話就會顯得很突出,也讓一些當地民眾有所不滿。
陋習6
缺乏尊重隱私意識
一些中國游客可能缺乏尊重他人隱私和個人空間的意識。比如,一些中國游客看到金發碧眼的國外小孩,經常會忍不住未經許可就拍照,可能會引起家長的反感。譚春勇說:『有些老人家覺得,自家孩子被別人誇獎會感到特別光榮,所以遇到可愛的外國小孩就會使勁拍照,使勁摸。有次在意大利的郵船上,一個團友就把人家孩子給摸哭了,孩子家長立馬報警。』
另外,在海灘上,一些全身長袖長褲的中國游客未經允許就拍幾乎全裸的外國游客,也會引發許多不快。
記者接觸的導游們還提及這樣的經歷:一位廣州阿伯因時差睡不著覺,凌晨三四點跑到法國某酒店門口的廣場上打太極拳,還一定要按照自己平時在國內的調子節奏,自己大聲喊著咿呼哈,大半夜很多酒店的客人被吵醒了。
陋習7
衛生習慣不夠好
亂扔垃圾是國人海外旅游最常見的一種陋習之一。國外對亂扔垃圾的行為懲罰更嚴格,除了罰款之外,甚至會處以監禁。針對中國游客亂扔垃圾的現象,日本政府就曾在景區專門設中文提醒:『中國游客請勿亂扔垃圾』。
還有一個『文明的細節』是牙簽,中國游客出國後還是『中國思維』,在一家高級西餐廳吃飯後找服務員要牙簽,服務員都愣了;游客們也急了,這麼高級餐廳連牙簽都沒有!
一些有經驗的法國人甚至開玩笑說,巴黎的餐廳不用進門就能判斷哪裡是華人開的餐館,哪家不是——因為只有華人餐館外面的石板路縫隙裡,全是牙簽。
導游林星豆反映說,很多中國游客使用公共洗手間總是要腳踏便板,以至於使用後的衝洗型馬桶坐板總會多了很多腳印。一些國家不得不通過畫圖來說明如何正確使用便座,或者用中文寫明:禁止腳踏坐板。
陋習8
入鄉不懂得隨俗
麥克·懷特萊是悉尼海關的工作人員,他有一項特殊的技能就是能在眾多入境游客中甄別中國游客。他說,澳海關對於過關檢查有十分嚴格的規定,尤其是生鮮類含有動植物成分的物品,而中國人成了這項規定最常見的犯規者。
麥克對本報記者說,常有來自中國的老人家帶著家鄉食物過關,被海關沒收後不依不饒。他說,不少中國老人不理解不能接受被帶走物品,大聲質問與他爭吵還算好的,有的老人甚至又哭又喊,最誇張的是一位老人家在地上打滾,堅決跟澳海關抗爭。
陋習9
時間觀念不夠強
在日本從事導游工作十多年的林星豆提起中國游客的時間觀念,就一肚子苦水:『酒店規定中午11點退房,他們偏要在酒店內消磨時間,下午3點纔慢慢悠悠退房。導游向酒店人員一直賠罪,客人連一句謝謝都不會說。』
對於倫敦華人導游劉業洪來說,帶中國旅游團的一個很大的困難就在於如何讓沈迷購物的中國游客守時。『有些人會因購物忘記集合時間,把整個行程拖慢。這時我會到街上最熱鬧的商店去找,忘記時間的客人一般就在那裡。』
陋習10
明知故犯難守規定
在很多國家,一些行為是被禁止的,比如在某些寺廟內拍照,或者在禁煙區吸煙,又或者給景區內的動物喂食。一些中國游客則沒有意識到相關規定,直到工作人員出面勸阻,而就是這些行為令中國游客的形象在外國人的眼中變差。
中國游客要順利地在歐洲玩下來,還要克服一些生活『慣性』,比如在禁煙場所抽煙、不願意給小費等。
駐穗領事點評
赴日中國游客購物習慣發生變化
很明顯,近幾年來中國游客赴日旅游人數一直大幅增長。中國出境游熱現象,其實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人出境游熱類似。當時,日本經過20年的經濟發展,大家都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歐洲到處擠滿了日本人。小時候我看新聞,有個場面印象很深,在法國巴黎的LV專賣店門口等著一群著急的日本人,店一開門大家就衝進去。
很多中國游客都對日本傳統文化感興趣,喜歡住日本的傳統旅館。有些中國游客不了解進屋前要脫鞋子,這是中日的文化差異所致。我個人建議,到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旅館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些本地風俗,尊重當地習慣。當然,日本的傳統習慣也會為游客而改變。比如,日本傳統的溫泉是不穿泳衣的。如今一些溫泉也會專門開闢外國人溫泉區,允許外國人穿泳衣,適應外國游客的習慣。
中國游客赴日購物也在發生變化。上世紀90年代初,有一次我在東京的一處超市購物,碰到一批中國游客,他們希望在超市買到日本制造但價格實惠的東西。
如今,這種狀況很少見了,到東京的中國游客更青睞類似銀座的高級百貨。得益於人民幣昇值,2014年中國游客到日本購物與兩年前相比相當於便宜了20%。數據顯示,中國游客赴日旅游的主要活動集中在觀光、購物和品嘗料理等方面。
南湖國旅『金導』點評
參與對話:羅彪、譚春勇、彭昊、黃卓研
『大嗓門』問題突出
旅游的理解『落後』
從2005年推出出境游產品,今年也是南湖國旅『中國出境游10周年』。對中國游客的行為舉止,南湖國旅『金導』們可謂印象深刻。
中國游客最突出的特征可能就是『大嗓門』。喝點酒後就開始大聲說話的現象時有發生,喧嘩與大喊大叫是不少廣東游客的『特色』,南湖國旅的領隊因團員『大聲公』而受到的投訴不少。
另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比較我行我素,不顧及他人的感受。比如說,歐洲許多景點、購物場所和酒店都禁煙,這可憋壞了國內可以到處抽煙的煙民。一次,一位赴奧地利的團友因為忍不住煙癮,躲在酒店廁所裡抽煙,結果觸動火警,被當地警察拘留,最後還被罰款250歐元。
中國游客種種問題背後的實質,是中國人對旅游意義的理解落後。在發達國家,游客的標配就是一身休閑服、一本書和一件簡單行李;中國人的標配往往是人手一臺相機。中國游客出境游最大目的似乎總是『拍』,所有時間留給了相機,忽略了即時去感受、去體驗。
面對中國游客出境游的常態化,中國游客不文明行為已經越來越少,入鄉隨俗的意識日益提高。比如,在博物館,很多中國游客感受到博物館安靜的氣氛,開始懂得安靜,慢慢地欣賞藝術。
從總體上說,用『文化衝突』描述中國游客比『素質低』要准確得多,絕大多數所謂的『不文明』行為,其實是生活習慣差異、不了解異國風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