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編者按】前行的中國,每天都在發生着精彩的故事;美麗的天津,16個區縣共同描繪出一幅絢麗的畫卷。當改革發展的新活力正在釋放,當民生幸福的新指數正在提升,發生在你身邊的變化無處不在。北方網推出“行進中國精彩故事點贊天津新變化”系列報道,深入踐行“走轉改”,以小切口呈現大主題、以小視角反映大變化、以小故事承載大內涵,捕捉城市發展的感人片段,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奏響“美麗天津”的動人樂章。今天刊發《走近中國首批志願者:人人爲我 我爲人人》
系列報道之四:15年“小賬本”書寫志願足跡 和平培育文明之花
天津北方網訊:“還是好人有好報啊。當初我們幫大夥兒買菜、搬煤幹了點兒好事。現在老了,大家都來照顧我,我心裏特別的感動。”陳菊福是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街朝陽里社區志願服務活動的發起人之一。今年85歲高齡的她因爲當初的付出而收穫了溫暖的回報。
1988年,陳菊福退休參加居委會工作。那年的四月,新興街道辦事處開展了“萬戶居民問卷調查”活動,重點了解居民羣衆的生活需求和參加爲民服務的意願。調查結果顯示:朝陽裏的13戶居民存在生活困難。在朝陽里黨支部的號召下,居委會的6名成員和7名社區居民組成了服務小組,爲13戶困難家庭提供義務服務。這個13人的服務小組,就是最早的社區志願服務團隊雛形。這種義務包戶的做法自此點燃了社區志願服務的星星之火。
“(上世紀)八幾年那會兒東西供應緊張,冬天我們幫鄰居買白菜一排隊排半個多小時,一買就買一兩百斤,買完都給人家搬到門口給碼好了。那時候就是單純的想做好事兒。”回憶起20多年前的往事,陳菊福十分感慨,“那時候,我們就是響應毛主席的號召‘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去幫助別人。那個時候還沒有‘志願者’這一說。”



時間轉眼到了2015年,當初13人的服務小組,如今健在的只剩下了四名老人。除了偶爾還參加志願活動的陳菊福外,陳秀文、黃秀珍、宋元樸都年事已高,身體狀況並不是很好。90歲的宋元樸最近住院了。與她結對子的志願者戴佩賢一直惦記着她:“我和宋奶奶九零年那會兒就認識了,那時候總在一塊兒參加志願服務活動。現在她身體不好,又是一個人居住,我就和她結成了對子。平時照顧她,陪她聊聊天,幫她跑跑腿,交個煤水電費啊,身上哪兒不舒服啦……凡是跟宋奶奶有關的事兒他們都找我,我現在快成宋奶奶的‘代言人’了!”戴佩賢笑着說,“當初她照顧大夥兒,現在輪到我們照顧她了。”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些中國最早一批的志願者們如今成爲了志願服務的受益者。爲了讓這些做出過突出貢獻的老志願者能夠享受更爲幸福的晚年生活,朝陽里社區開展了“爲送溫暖的人送溫暖”關愛老雷鋒活動,爲8位“老雷鋒”辦理了政府買單的居家養老服務,免費提供包括家政服務、衛生保潔、醫療諮詢、便民理髮等在內的20個項目的生活服務。此外,還向每位“老雷鋒”發放《親情卡》;建立“銀髮聊天角”,提供精神慰藉服務;開展“圓夢”活動,組織志願者陪護“老雷鋒”參觀天津新貌;逢年過節入戶慰問等,以多種形式爲這些老人提供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每個月都發我助老劵,能理髮、修腳,保潔……這不快過年了,社區裏的大姐把我們家的玻璃都給擦乾淨了,可省了我的大事兒了。”陳菊福笑的十分開心。


27年間,新興街的社區志願者隊伍由13人擴大到了14000人,服務形式不斷拓展,服務內容不斷延伸,達到10個系列70多個種類,居民年均享受志願服務達4萬餘件次,“爲鄰里搭把手,爲社區出份力”成爲居民們生活中的常態,互幫互助的文明之風已經吹遍了街道社區的每一個角落。(見習記者段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