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剛進村子,撲面而來的歡聲笑語與熱烈氣息像一股魔力,吸引著目光和腳步。多民族不同的面孔上,是同樣歡樂動人的笑容。冬日的肅穆似被攪動,注入了絲絲縷縷的柔和。這是新疆,博樂市小營盤鎮塔翁哈木爾村。
村民在一起跳繩,不分男女,也不論老少。靈活、矯健的身姿,上下跳躍,偶爾絆住繩,那纔叫好呢,你看周圍,前仰後合,一個個樂得合不攏嘴。連局外人,也不禁被這『一村親』的氛圍感染。
那根長長的粗實的繩子,容四五人跳。跳完了,還可以用來拔河。
吹哨指揮的,是村支書張泉年,人稱『微博書記』。他在指揮拔河的同時,不忘舉起手機,拍下一幅幅『使勁』的場景。
塔翁哈木爾村這份歡快、熾熱的見面禮,很隆重。
『微博書記』煉成記
張泉年所在的小營盤鎮塔翁哈木爾村是個多民族的村子,有漢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等8個民族。村裡224戶人家,回族居多。
記者到達當天的中午,村民們就在村委會吃了一頓羊肉湯『大鍋飯』,和樂融融。張泉年告訴記者,村民們種植、秋收季節都會互相幫忙,除了大鍋飯,還常常有『百家菜』,每家做一個拿手好菜,端到村委會,『大家圍坐在一起,你也吃,我也吃』 ,讓人驚訝。
共同的文體活動,農忙,百家菜、大鍋飯,把村民們緊緊團結在一起。
『村民們覺得我很多方面能帶動他們,把我推為書記。』張泉年說,村裡推行公開民主管理,黨務、村務、財務都是公開的。
今年60歲的張泉年是甘肅武威人,20歲來到塔翁哈木爾村,就紮根在這裡,『我到村上40年了,不可能再去別的地方了。』他在村裡當了10年會計,2004年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做的許多工作深得民心,村民們都說,『我們信任你,你就乾吧。』
『微博書記』這個稱號也不是白來的。
張泉年2006年接觸電腦,很快就熟練掌握了電腦操作。2011年3月,他開通了騰訊微博,3日9日發出第一條微博,自此便一發不可收拾。現在,他實名認證的騰訊微博已有超過4.7萬的聽眾,新浪微博也有8千多粉絲。他給自己定義,『本人是一個農牧業勞動者,是個五零後的農民。』2013年,張泉年又開通了微信,名為『天山南北好營盤』。
不管是早上起來,還是晚上睡覺,張泉年都要刷刷微博、發發微信。新媒體玩得比現在的小年輕還順溜。他告訴記者,微博、微信都是自己做的,為此,『已經換了5個手機』,在網上接觸到一些新知識、學到了好多東西。微博發多了,也慢慢積累了一些經驗,質量有了提高。
達人趣事:廣播找羊微博曬衛生
愛玩微博微信的張泉年平易近人,關心後輩,還有著熱心腸。
村裡的大喇叭一度發揮重要作用。村民的羊丟了,跑來告訴他,『張書記,你喊喊,我的羊不見了,誰看到了』,請他幫著廣播找羊。過幾天,村民丟的羊被別人找到了,他又在廣播裡喊,羊找到了,讓丟羊的村民領回家去。張泉年說,『我們這個村子幾十年來民風都特別好。糧食收下來後,放在這個院子裡也好,放在戈壁灘那個曬場也好,農民從來都不怕丟的。』
手機裡微博微信更成為他工作的好幫手。新農村建設要有清潔漂亮的村貌,誰家門前衛生搞得好,張泉年就拍照發到微博上表揚;差的,也拍照片發到微博上讓大家評價。事實上,每次打掃衛生,只要張泉年拿著手機到現場一轉,大伙乾得一個比一個賣力。他最愛發的還是村裡搞的活動,有什麼事就寫寫照照,覺得這最能代表新時代農民的風貌。張泉年說,『以前沒有智能手機的時候,就常常把活動拍下來,村民都愛看這些照片。』
外出務工的本村青年遇到不如意不順心的事,發微博訴委屈,他在下面留言說,出門在外不容易,掙錢多少都沒關系,不要有悲觀的情緒。在外面打工的小青年很認這位『張叔』的勸告和鼓勵,一來一往,也就傳遞了正能量。張泉年還告訴記者,『年輕人在外面,父母在村裡,有了微信以後,他們見到父母參加活動的照片,就放心了。』
去年11月,張泉年在另一個村看到村民們挖大白菜,說我給你們做個宣傳。他讓村民抱著大白菜,給拍了張照,加上文字,放上聯系電話,發到了微信上。後來他再去那個村,挖大白菜的村民告訴他,『電話都打爆了』,一個星期左右,大白菜就賣光了。
村裡的辣椒、西紅柿、玉米豐收了,張泉年要曬一曬,村裡搞活動他也要曬一曬,有時還配上音樂,編成小視頻。張泉年把村裡種的特色農作物發到微博裡,賣出去不少農產品。有一次,他發了一條微博說,賽裡木草原的羊美,草豐美,羊肉很好吃,被烏魯木齊一個知名餐廳的微博『苹果之父』轉發,還加了一句『要想吃好羊,就來找老張』,傳播效果也很好。
全村wifi覆蓋村民走進『微時代』
張泉年說,一個大喇叭通知村務還不夠,一停電,大喇叭就沒用了。村裡自然災害多,『暴風雨來得時候,洪水就來了』。有一次暴風雨來襲,就要發生洪災,他想通知村民,但是大喇叭因為停電沒法傳達消息。最後,他把電動摩托車的電瓶接上大喇叭,纔通知到各家各戶。
這事以後,張泉年愈加覺得有必要改進通知方式。他找電信公司談,給村裡開發了一套應用系統。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表決同意,由村裡集體出資買了150多部手機配給農民。不僅村民互打免費,張泉年在網上發信息,全村手機都可以接收。他還把手機、電腦網絡和村裡的大喇叭聯通,不管農民在地裡還是在家,都能聽到廣播聲音。種植、秋收需要隨時關注天氣情況,短信和大喇叭都很方便。張泉年告訴記者,他只要拿起手機往大喇叭撥號,像打電話一樣,就能把自己的聲音播送出去。
2012年春天,張泉年在村委會辦了一小間網吧,取名『紅色網吧』。他說,『村裡有免費的,小青年就不用去別的網吧了。學電腦、查資料都很方便。家裡大人也放心。』同年秋天,在張泉年的努力下,全村實現了wifi覆蓋。
張泉年還給村裡招商引資,目前已有包括紅棗廠、水泥廠、磚廠在內的4個工廠進駐塔翁哈木爾村。『我有時候和工廠老板發微信,有時候見面座談』,張泉年說,工廠促進了村民就業,也增加了收益。『現在的生活非常好了,吃上了大米飯,還有牛羊肉吃。以前的大鍋飯只有粉皮、面,沒有肉,與現在不能相比。』他興致勃勃地說,像今天村委會搞活動,很多村民都開著小車過來,『年輕人趕上了好時代』。
2015年1月4日,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萬個故事獻祖國』活動在北京大學啟動。張泉年在北大師生面前講述自己的故事,通過手機移動端把現場的北大學生和遠在千裡外的塔翁哈木爾村村民連結在一起,互致問候,現場十分活躍。北大的一位教授第一次聽到農民來這個舞臺講故事,還在石頭上刻了一枚印章『送給最基層最可愛的農民村支書』。
的確,張泉年是農民,但卻是一個很潮的農民,給村裡安裝免費wifi,通過微博微信開展村務管理,通過自己的微博影響力打開農民銷售農作物的渠道,對外宣傳家鄉好形象,這在整個新疆,乃至全國的農村,都很少見。
塔翁哈木爾村在這個『微博書記』的帶領下,幾乎人人都開通了微博,運用微博推銷自家種的農產品,賺足了人氣。有些客商專門趕過來,和村民洽談收購事宜。張泉年說,『教會村民微博、微信後,村民就可以自己給自己做宣傳了。』
生活寬裕了,張泉年又玩起了微電影,他和村民們一起自編自演自拍的微電影獲得自治區微電影大賽一等獎、全國二等獎。
可以說,全村農民都進入了『微時代』,成為新時代的一個標杆。
『宣傳是無形的東西,不可能今天做明天就有效果。』張泉年說,他開微博微信宣傳的不是自己個人,而是『我們村,我們博樂,我們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