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隨着北京不斷“瘦身健體”,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新階段。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10日發表講話,明確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目標: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京津冀協同發展困境何在?新增長極路在何方?多位專家對此進行了詳解。
去年2月,習近平在北京視察時首次提出,要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調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一年後的今天,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上強調,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目標要明確,要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
“打造增長極,是區域協同發展的突破口”,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說。他解釋,增長極理論是區域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意味着在空間的某一個點、片或面上,通過機制創新等,實現經濟的極化增長,並通過輻射效應帶動周邊區域發展。
他說,所有地區同步發展是不現實的,經濟增長通常是從一個或數個“增長中心”逐漸向其他地區傳導。他認爲,提速京津冀協同發展,應在重點區域集中發力,分功能發展,如河北新區、農村的核心區小城鎮等可作爲新的增長極。
他認爲,北京在堅守首都核心功能的基礎上,疏解產業應加強與河北的對接,可與河北共建學校、醫院、旅遊會展中心等;而河北應該優化投資環境,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才能吸引更多京津的優質企業”。
“城市發展不能‘攤大餅’,要做‘窩窩頭’”,肖金成說,京津冀三地打造城市羣,關鍵要優化空間佈局,城市不能完全連成一片,要利用農田、湖泊等在功能區打隔斷。
國家智庫專家胡正塬則強調,“軟實力很重要!”他稱,京津冀協同發展,“硬招兒”不斷,但“軟實力”協同發展還不足,應提升文化、社會、教育、公民素質等方面軟實力的建設。
他說,京津冀擁有諸多高校、科技等資源;該地區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地區GDP的6.16%;三地軟實力協同發展,將有效激發民間社會的創新活力。“藉此能在該地區加快進行產業創新實驗,讓‘軟實力’成爲強勁的‘硬增長點’”,他說。
“也需要吸引更多的國際頂尖專家、僑胞歸鄉”,胡正塬說。他認爲,北京每年入境人數不低,但沉澱下來的國際人才明顯不足,北京外籍居住人口與人文發展的落差還比較大。
他建議,加大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國粹”藝術的國際化進程,建設全球文化集粹產業園區、中華非物產業生產基地;優先支持文創產業、會展產業,打造“中華文化”全球性品牌。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已被列爲北京市政府2015年七項重點工作的首位。北京計劃在2014-2018年投資100億元,設立京冀協同發展產業投資基金,重點扶持協同發展的相關產業等。今年將安排452.4億元資金,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研發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大關鍵技術,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軌道交通等技術創新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