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春節的腳步漸漸臨近,返鄉的旅客們相繼踏上火車,準備回家過團圓年,本市各大車站逐漸迎來出行高峯。
今年春運臨客安排又推新舉措,往年的綠皮臨客列車大幅減少,這使得無論是圖定列車還是臨客列車,運送春運客流紅皮空調車都唱主角。此外,隨着普通列車的統一“換裝”綠皮車,這也許是人們熟悉的“紅皮車”的最後一個春運。爲此,記者搭上由天津車務段擔當值乘任務的K7728次列車,體驗旅客的回家過年路。
K7728次列車是由天津始發,經由秦皇島開往邯鄲的一趟紅皮車,這趟車貫穿京津冀,可以說是春運期間頗爲火爆的一趟列車,全程1800公里。天津車務段客運乘務車間張振江書記介紹說,包乘組共226人,共分爲六個班組。所有乘務人員們跟車一跟就是三天。這個車客流的主要特點是,沿途經過旅遊城市和高校聚集,因此學生流、旅遊流等客流大,主要客流爲在天津打工的外來務工人員。
大行李包老列車員扛起就上車
昨天下午在天津站,即將發車的K7728次列車停靠在站臺上。所有列車員及列車長都在車下微笑迎客。站臺上拉着行李箱的、揹着大揹包的、扛着大袋子的……趕車的旅客不斷走進車廂。這趟車的乘務員大多數是頭髮花白的“爺爺姥爺級”列車員,都特實在。“行李我來幫您拿,您抱好孩子。”又大又沉的行李包,老列車員扛起來就走,幫旅客安放到車廂行李架上。16:39,隨着一聲長鳴,列車緩緩開動,同時也搭載着無數旅客的返鄉夢,向着目的地站進發。
開車前,列車員們穿行在各自車廂內,“59.6歲”的列車員高自強正在自己的“地盤兒”忙活,踮起腳,舉高行李,先將一件輕的倒在下面,又將一件笨重的行李挪到靠裏的安全位置上,不一會兒額頭上就冒出了汗珠。
承載回家夢想的列車
進到車廂就感到暖洋洋的,車廂內並不擁擠。放好行李,21歲的黃娟將麪包、泡麪、礦泉水擺滿了桌子。在漫漫歸鄉路上,原本並不相識的旅客漸漸熟絡起來。黃娟和對面座位的人聊開了,“一上車就有一種一步跨到家的感覺,我爸媽讓我快到家時打個電話,我爸開着家裏的小貨車到站接我。”火車“哐當哐當”地行進着,李梅華一邊給兒子喂着麪包,一邊和記者攀談。她的羽絨服是今年新買的,亮眼的玫紅色,兒子的羽絨服是橘紅色的,都是新衣服。車廂裏,有一些學生旅客,由於多數是在學校訂的團體票,基本上都有座位。半學期沒回家的本市一所高校大二學生蘇虹滿腦子都是媽媽包的餃子。
列車長行走的最短距離是六七公里
列車上有兩個班組,兩位列車長,班組上班6小時後進行輪換。車長固定最少每隔1個半小時就要所有車廂巡視一個來回。
列車在走,列車長張金友也在走。記者特意算了一下,列車共有17節車廂,每節25米長。一趟旅程下來,他至少要走上近六七公里。張車長說,其實這只是他在列車上行走的最短距離,列車行駛途中有時候遇到突發情況、旅客求助等,他都會隨時趕過去,此外每到一站,都要下車在站臺上密切注意上車的旅客。這樣走下來的距離沒法計算。
張車長的幾個工作片斷:4號車廂安撫勸導一位醉酒旅客;6號車廂安排列車員注意一位重點旅客……“列車上的突發事件,纔是對他們的真正考驗。比如每年春運期間,由於旅途舟車勞累、車廂人多擁擠,旅客患病的機率就較大,這時候要處理及時,比如要廣播找醫生。”
快到交接班的時候,對講機又響起。一位腿腳不好的老人因是上鋪票行臥不便,張車長趕過去和列車員一起協調,終於將其換到了下鋪,將老人安頓好。
紅皮車不再煙熏火燎灰頭土臉
這趟列車經歷了綠皮車、雙層藍皮車,發展到了現在的集便式紅皮車。相對於以前的綠皮車,車上的環境好了很多,沒有了煙熏火燎的車廂環境。“綠皮車旅客喝開水靠煤爐燒,熱氣騰騰的,全靠列車員不間斷地向煤爐內添煤,我們經常灰頭土臉的。一說水燒開了,有的旅客拿着茶缸甚至拿着暖壺,打水的隊伍能排出半個車廂,還常出現供水不足的情況。紅皮車換上了電茶爐,旅客不用再擔心旅途沒有開水喝了,我們列車員也不用一直忙活爐子。”
晚上9點多鐘,一位旅客揹着沉重的行李包上了車。不料“譁”的一聲,行李包不堪重負突然破裂,一位老列車員二話沒說拿來了針線包。如今列車服務細節也做足了工作,專門配備了醫療箱、便民箱等,醫療箱裏有各種應急藥品和器械,便民箱裏甚至有鞋刷等東西。
一節車廂掃出六大袋垃圾
21:59,列車進入秦皇島站,旅客全部下了車。列車員們馬上打掃衛生清理車廂,開始了忙碌的1個小時。之後又將迎客發往邯鄲。
雖然還未到客流最高峯,但方便麪盒、包裝袋、快餐盒、瓜子殼、礦泉水瓶等可真不少。生活垃圾中殘湯多,酸性強,有時在擠壓垃圾袋時,這些湯水常噴人一身,沾到皮膚,又辣又癢。春運客流高峯列車超員,車上列車員都很難穿行,更不用說拖地打掃衛生了,都是堅持趁着旅客流動的空當,或是到某站後車上的旅客漸漸鬆動時打掃。這種時候垃圾量也會大幅增加,每天每節車廂處理的垃圾至少裝滿四到六個大垃圾袋。
“開夜車”霓虹燈也是標誌物
零點時分,K7728次列車繼續蜿蜒在京津冀大地上,車窗外一片漆黑,幾乎所有的旅客也早已進入睡夢中。這趟車從午夜過後到大清早,共經過十來站,小站多,有的站之間運行時間僅隔20多分鐘。對於列車員們來說,最擔心的就是有旅客“越站”——下錯車。“尤其到了晚上,萬一半路在哪個小站臨時停車,有旅客下去就麻煩了,因此對沿途經過的車站一定得熟悉。”老列車員們也得硬生生記下每一站的“座標”。用他們的話說,得熟悉窗外車站的“風景”,有的是看標誌物甚至霓虹燈。
爲了方便迎送旅客,不少車廂的列車員就一直站在車門前,沒有回列車員室。一位列車員告訴記者,他們在工作期間是不能睡覺的,到站前20分鐘他都會叫醒旅客。有的旅客不理解嫌叫早了還抱怨。
隨着列車飛馳,離家越來越近。10:59,K7728次列車到達邯鄲火車站,下車的人們臉上多了一份笑容,家就快到了。
爺爺級列車員哄孩子也擅長
在這趟列車上,戴着老花鏡服務的列車員並不鮮見。看到一名男孩到電茶爐前接開水,一位老列車員趕緊把杯子接過來,打好熱水還不忘幫着擰好蓋。
張車長介紹說,這趟車列車員的平均年齡53歲,還有兩位都快到60歲生日了,算是這趟車上的“老大哥”。
幫旅客哄孩子是他們的一大特色服務。老列車員在家都當爺爺了,車廂裏有孩子跑動打鬧,“幾歲了小朋友?注意點啊,一定要注意安全,這小朋友乖啊。”
車到蘆臺的時候,一位媽媽抱着孩子下車。正在車下的老列車員張寶玲趕緊接過孩子,車門處窄,他倒退着下車梯,小心翼翼地將孩子抱下車。
“也有幾位年輕人,平均年齡全靠這些年輕人給拉下來。”張車長告訴記者,那個不厭其煩換牀單的列車員,剛20多歲,平時幹活兒就很賣力。按規定,列車臥鋪牀單和被罩等備品需一客一換。
那些年春運路就一個字“擠”
談到春運記憶,車上經歷了多次春運的老列車員們總結的一個字就是“擠”!“現在還不算人最多的時候,等過了小年二十三客流上來了,在短短五六分鐘停車時間內,有的中途站裏有近400名旅客上車。拖着大箱小包的旅客,都簇擁着往車廂裏涌。”有的大團隊旅客都往一個車廂上,列車員就得規勸旅客“分流”,從別的車廂先上。這時候按規定開雙門立雙崗。全車列車員不管是在崗還是倒休都得上,連軸轉。
車廂連接處以及過道上都站滿了人,除了行李架外,在座位下、過道上也堆滿了各種行李。有的農民工兄弟帶的大編織袋、塑料桶等過道上碼一溜,列車員就得合理組織一下,將放得比較混亂的行李碼放好,儘量讓架子上就可以多放一些。擠在過道的旅客,有的靠在被褥捲上,還有個別旅客坐在一堆行李上吸菸。這時候列車員就要特別留意防火安全,勸導旅客到規定的區域吸菸。
在這樣的列車上,想要穿過一節節車廂,都是需要體力的。張車長說,雖然是冬天,一邊穿越擁擠的人羣一邊還要開展工作,往往從車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才走了一節車廂就已滿身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