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北京和天津已步入技術外溢和擴散階段。與北京的科技優勢相比,天津在農業技術和先進製造兩個領域特色鮮明且有一定優勢和潛力,其農業技術交易額爲北京的5倍。依託現代農業技術優勢,放大農業科技創新、應用、擴散潛力,聚力打造京津冀農業科技高地,是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的重要切入點,也是天津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實現這一目標,可在十個方面有所作爲。
1對接首都農科院所,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擴散能力。
圍繞天津農業主導產業技術需求和優勢領域,以本市大型企業、科研單位或高校爲依託創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農業創新示範基地、特色產業科技園區,培育一批星火科技示範帶,組建一批農業研發中心或科技傳播站,共同研發或對農業科技成果進行轉化。同時,加強與首都科研機構的合作,通過聯建實驗室、儀器設備共享、成果交易轉化等途徑構建農業科技創新協作體系。2014年以來,京津間涉農技術合作倍受重視,在設施農業、農林技術、環保等領域簽訂和“落地”了多項協議。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等與天津藥物研究院、天津海林園藝環保科技公司簽訂了技術合作協議。應進一步放大和深化這種合作協同,提升促進院所科技成果在津轉化,使之形成農業技術區域創新和擴散體系。
2搶佔京津冀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制高點。
以天津未來科技城、濱海新區農業科技園和天津農業科技創新基地爲載體,搭建現代農業研發轉化平臺、交流合作平臺和推廣示範平臺。孵化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建立科研、展示、培訓、創意、認證、信息、交易於一體的技術標準和品牌控制體系。鼓勵有實力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行業協會與涉農高校及科研院所開展全方位合作,加速農業成熟技術的推廣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定期舉辦農業科技論壇、農業科技產品推介會、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博覽會等,與京冀合作共同實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項目,搶佔京津冀現代農業的科技制高點。
3放大現代農業功能,做區域科技合作的橋樑紐帶。
突出天津現代農業的“生態、高效、科技、服務”功能,加強與京冀農業科技要素的交流與組合。以首都科技和人才優勢、天津製造優勢和商品集散地優勢爲依託,以環京津豐富的農業類型爲支撐,以北方巨大市場需求爲牽引,作好三地農業科技項目合作的橋樑和中介。以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科技城爲目標,爲農業科技研發提供基礎條件,提升農業科技擴散和公共服務能力,將天津建成爲科技創新一流、科研條件領先、高端人才集聚、產業引領能力強的農業科技人才高地,信息匯聚場所,成果集聚載體,創新活動基地。
4搭建京津冀農業科技資源信息網絡和共享平臺。
利用電子商務、物聯網等現代科技信息及高科技手段,建立京津冀農產品銷售信息網絡平臺,即時發佈農貿市場與農產品生產及供求狀況。培育訂單農業,確定與市場對接的區域菜果、畜禽、水產等產業化生產基地、加工基地及銷售基地,建立穩定的區域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實現跨區域產銷直接對接。按照“錯位、對接、融合”原則,以利益爲紐帶,以農業科研院所爲載體,積極承接駐京農業科研院所功能主體轉移;以農業產業化基地、科技試驗基地、農產品加工龍頭公司技術外移帶動河北農業規模化生產、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產品專業市場的發展。有效實現三地農業科技資源共享、產業對接,提升天津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5依託自身優勢構建京津冀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
依託武清、濱海、寶坻等交通優勢,構建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基地,重塑京津冀電子商務格局,優化農產品資源配置。破除農產品冷鏈物流“環節多、產業鏈長”的障礙,打造“冷庫—低溫配送中心—冷鏈運輸設備及車輛—物流監控追溯體系”以及“肉類、水產品、果菜類物流工程”全產業鏈條,連通優質農產品市場與消費市場。依託京津冀交通體系的完善,以引進和扶持第三方物流企業爲抓手,搶佔農產品冷鏈物流業制高點和北方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重要節點。
6健全農產品標準化技術體系和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提高農產品“生態化、標準化、無害化”安全監測能力,建立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和綠色農業科技檢測體系。建立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後配套的技術標準,規範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環節,實現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管理體系,將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全過程結合起來,逐步形成產銷區一體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網絡,協同實施農產品批發市場索證索票及臺賬管理,實現規範化、制度化,將管理工作從被動應付向常態管理和源頭管理轉變。
7延伸加工產業鏈,提升農副產品出口創匯水平。
重點圍繞着漁業、蔬菜、畜牧、果品等優勢特色資源,構建農產品加工技術升級、精深加工研發、儲藏保鮮技術、現代物流技術、加工設備研發等農產品加工業科技鏈,爲延伸農業產業鏈提供技術保證。同時,發揮港口優勢,整合京津冀特色農產品,實施協調佈局、專業生產、聯合儲運、整合營銷、內外共盈策略,面向外埠市場和國際市場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潛力較大的農產品加工新技術和品牌產品,努力擴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農產品出口份額,帶動京津冀及周邊區域現代農業發展。
8建設農業氣象災害防治技術體系和應急機制。
加強以天津爲主、面向京津冀的重大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和農業重大疫病技術評估方法、災害預警等科技指標體系研究,建立農業自然災害、病蟲害及疫情監測、預警和防治技術體系,開發農業資源遙感調查、農情遙感監測與估產、農業災害遙感監測、中低產田改造和土地退化遙感監測系統等,爲提升災害應急處理能力和防災減災水平提供科技支撐。建立高效有序的農業自然災害應急機制,京津冀攜手製定統一的動物疫病和植物病蟲害預防控制規劃,做好區域內的農業災害檢測、預警、報告、預防和控制等響應工作,並根據災害事件的形成機理和環保防疫要求聯合佈防,使京津冀協作中的農業災害風險降到最低。
9依託天津職教優勢做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地。
發揮天津高職院校優勢,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實施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圍繞農民實際需求設置課程,積極整合京津冀各級各類培訓資源,加快培養一大批懂技術、善經營、會創業、善管理等新型職業農民。同時,充分利用農業科技園區、農民創業園區、農業產業示範園區的實訓作用,搭建專業化、多元化相結合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礎平臺,建立專業化培訓體系,針對生態修復、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農田水利、農業機械、農業信息等發展需要,培養一批技術水平高和業務能力強的骨幹農民隊伍,打造京津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地。
10營造農業科技創新和擴散應用的良好市場環境。
依託天津農業科技發展優勢,借力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破除制約京津冀農業科技創新與擴散應用的體制和機制障礙,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政務環境,提升京津冀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天津應加大與京冀的區域農業科技合作互動,統籌規劃發展目標,加快農業技術交易市場建設,爲農業要素流動、農副產業價格調節和農業科技創新應用轉化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
(秦靜系天津市農村經濟與區劃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後,周立羣系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