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乙未羊年大年初一下午2點,寶坻區周良街道馬營莊村村晚又如約開始了(村晚,是指誕生在新農村的,春節期間義務爲農民百姓打造的田間地頭的春節聯歡晚會)。這是馬營莊村村晚走過的第三個年頭,21個節目全部由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無論是13歲的小姑娘,還是76歲的大爺,大家演自己的事,敘大家的情,樂在其中。
歲月,陪伴村晚一起走過
單國亮——用詩歌見證成長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我那長城一樣的巨大手臂,不光把採油鑽桿鑽進外國人預言打不出石油的地心;也把通信衛星送上祖先們夢裏也沒有到過的太空……”寶坻一中高三學生單國亮在臺上動情地朗誦着詩歌《我驕傲,我是中國人》。“中國正在騰飛,馬營也正在騰飛。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高,希望祖國越來越強大,也希望馬營越來越好。”
一上高中,單國亮便參與了村晚每一次創作過程,他和村晚一起成長。“相比前兩屆,今年的村晚越來越成熟,除了大家聚到一起樂一樂,更彰顯出馬營莊村的文化風尚。一開始,我只是想到祝福身邊的人,現在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充實,我更關注國家民族如何壯大。”
孫志嬌——最小的“老”主持人
孫志嬌是村晚最小的“老”演員,別看她才13歲,卻年年都參與村晚的演出。每年,孫志嬌除了做主持人還要跳舞。“每年村晚我都自己編舞,和同學們一起跳。跳舞能表現青春、活力,讓叔叔大爺大嬸們感覺回到了童年。”從幼兒園到小學,孫志嬌一直在學跳舞。“我在京津新城第二中學讀初一,學校晚自習有興趣小組活動,我是舞蹈組的成員。跳舞不僅沒有影響學習,還培養了我在文藝方面的才能。在舞臺上表演機會多了,我的膽子也大了,還鍛鍊了臨場發揮能力。村裏大嬸大爺們愛看我跳舞,他們都是我的粉絲。”
單國政——理科生的文藝追求

單國政是村晚唯一的男主持人和主持詞撰稿人,目前就讀於山西太原工業學院材料專業。雖然是理科生,單國政卻對文藝有着特別的喜好。“每年的村晚都由我寫主持詞。第一年的時候沒有經驗,只會寫單個主持人的報幕詞;到了第二年村晚,我有意在主持詞裏增加了一些輕鬆幽默的串詞,活躍現場氣氛;今年村晚,我已經可以寫兩個主持人同時上臺對話的臺詞了。這樣互相有交流,還能活躍現場氣氛,越寫越順手了。”
村晚是村民們自己的晚會,單國政撰寫主持詞用的都是村民的話,家長裏短的內容在舞臺上聽起來就親切,村民們看了心裏透着舒服。
喜悅和快樂相伴而生
王盼盼——全家上村晚
長髮飄飄的王盼盼剛從湖南衡陽師範學院畢業,目前在寶坻區一所英語培訓學校擔任幼兒英語教師。臺上和小夥伴們主持村晚,她還不忘一展靚麗的歌喉。無論主持還是唱歌,王盼盼由內而外散發着的文藝氣質都是村晚的亮點。“我和我爸媽、二叔二嬸、妹妹、老叔老嬸,我們一家8口人都參加村晚的演出。每年的村晚,我們這一大家子的文藝骨幹都是全員上陣。我爸負責在花會的環節擊鼓伴奏,我媽說快板、扭秧歌、跳集體舞,其他親戚也都參與伴奏或者表演小品、跳個舞啥的。”
別看王盼盼是農村姑娘,她的颱風大氣、穩健。無論是在學校的文藝匯演還是寶坻區組織的歌手大賽上,王盼盼都是評委們和大家眼中的金嗓子。演出前的間隙,王盼盼和幾個小夥伴湊在一起對臺詞,找默契。

王盼盼的媽媽付廣榮不僅表演快板逗人一樂,還是集體舞的編舞和領舞人。“村裏搞村晚,我年年都沒落下,經常從網上的舞蹈視頻裏找靈感。在農村跳集體舞有一個好處,就是讓大傢伙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付廣榮和舞伴們在舞臺上的表演驚豔、喜慶,帶着春天的氣息。

在熱熱鬧鬧的花會隊伍裏,詼諧的媒婆,呆萌可愛的胖小子,俏麗的美嬌娘……一個個生動的人物悉數登場。王盼盼的爸爸王春生正忙着和同伴們敲鑼打鼓。他們一邊伴奏一邊擦汗,整個身體都跟着鼓點有節奏地晃動,彷彿他們也在花會隊伍裏扮演着角色。花會隊伍在馬營莊村的大街小巷裏走着,跳着,笑着,打鬧着。這邊是胖小子找媒婆要媳婦,坐地上哭鬧,那邊是美嬌娘害羞被情郎選中喜結連理……花會的演員入戲了,看戲的村民入戲了,大家臉上樂開了花。
王雲力——最年長的鼓王
王雲力76歲,是村晚年齡最大的演員。玩了20年鼓,王雲力身姿挺拔,身板硬朗,精神矍鑠。在臺下看節目,他是笑得最燦爛的那個人,手握兩個鼓杵,他就是最瘋狂的鼓王。1966年村裏購買的大紅鼓鼓面已經被磨薄,但在王雲力看來,這鼓發出的是世上最棒的節奏、最好聽的鼓音。

王雲力大爺也是村晚的“三朝元老”。“我這人就好打鼓,手裏拿着筷子我都能在桌子上敲出鼓點來,鄰居都說我魔怔了。”王雲力說,“上了兩年村晚,今年我琢磨着來點新動作,敲出點新鮮勁兒來。”花會隊伍在前面表演着,王雲力大爺和夥伴們在一旁賣力地伴奏。動情處,王雲力情不自禁跳起來,開心得像個孩子。
村晚是馬營人心裏的念想
單連強——小品講大道理
單國政的父親單連強連續兩年參加村晚小品《王三相親》系列的演出。“去年我演了小品《王三相親Ⅰ》的村長,今年接着演《王三相親Ⅱ》。小品表現王三從無所事事相親失敗,到努力拼搏相親成功,再到收穫幸福的過程。以此來反映時代在人物身上折射出的變化。明年我們打算繼續排《王三相親Ⅲ》,表現王三相親成功以後的幸福生活。”

“演小品、說相聲這樣的藝術形式用在村晚上,可以以小見大講道理。小品相聲都取材於村裏日常生活的內容。2014年村晚小品反映的是環境問題。通過一個家庭裏母親亂丟垃圾,兒子管教母親的事情,來教育大家都愛護環境。這個小品演完以後,大家都自覺維護環境。”單連強說村晚能凝聚人心,過去過年大家都是走街串巷走親戚,現在過年大家聚到一起看村晚、演村晚,平時疏於聯繫的人也親近了。
單旭波——村晚導演的期盼
單旭波是村裏的文藝骨幹,也是村晚導演。“我們村文化活動特別多,大家有時在健身廣場或者村委會大院裏一起唱歌、跳舞。”2013年除夕那天,單旭波和幾個文藝骨幹萌生了辦村晚的想法。經過村委會研究以後,只用了短短几天排練,大年初五正式上演。“當時的主題是‘團結就是力量’;第二年鎖定‘清潔家園’主題;今年我們提早準備,主題鎖定‘新春同樂,自己的村晚’。冬三月農閒的時候,喇叭裏一喊,大家都趕過來一起籌備2015年村晚。”

作爲導演,單旭波比別人想得更多。“現在參與村晚演出的大多數是40歲以上的村民,年輕人比較少。我們每年都注重推陳出新,力求讓節目有新意、有看點。但是這樣壓力也比較大,我希望能有更多村裏年輕人蔘與到村晚的創作和演出中來。村晚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反映大家的生活和精神風貌,也逐漸成了大家心中一個心靈的航標。如果有更多年輕人挑起這攤工作,對於馬營莊村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張秀英、楊是華——村晚裏尋找快樂


81歲的張秀英老人家裏住的是老房子,聽說花會隊伍走到了自家門口,老人急忙走到大街上,和花會隊伍裏的姑娘小夥一起扭了起來。別看老太太上了年紀,一招一式都像模像樣,周圍的人看得入了神。71歲的楊是華老人揹着1歲多的重孫子看花會表演。楊是華老人揹着重孫子一路走一路看,一老一小臉上的笑容能融化冰雪和憂愁。
孫全利——幹實事的村長
40多歲的孫全利是馬營莊村村長,和村民在一起,他從來不拿腔拿調。“村裏的一磚一瓦都是村民自己建起來的,作爲村幹部,我就是給大傢伙服務的。2013年除夕,單旭波來找我想辦村晚,展示大家的才藝。我一聽這個主意好,立馬籌備。村委會投資,給大家添置服裝、道具,大年初五第一屆村晚就搞起來了。村民們在舞臺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文藝才能,演自己的事,樂一樂。大家都說村晚要年年搞,這也是馬營莊村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說我們是農民,生活照樣有滋有味。”

這次花會演出隊伍裏有兩個男孩子,原來在村裏淘氣是出了名的。孫全利說:“他們曾經把村裏的景觀燈都拆了。後來通過參加村晚的演出,孩子不淘氣了,也不把外村淘氣的孩子往村裏帶了。要說村晚還真是馬營人的‘寶’。自打有了村晚,村裏的成年人也都更和睦了。我們村文化活動多,所以沒有人去KTV唱歌、喝酒。村民彼此都很謙讓,也通情達理。我常想,馬營莊村的人應該是什麼樣呢?就是現在這個樣子!”
生活在新農村 過的都是踏實日子
365天的日子裏,有着馬營人腳踏實地、勤勞樸實的追求。村民們大多從事種養殖業,生活富裕,過的都是踏實日子。“在馬營莊村,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馬營人永遠是自力更生的。”這是孫全利常掛在嘴邊的話。村裏治理狗患,孫全利第一個把自家的狗送人,從那一天起,村裏24小時看不見狗的蹤影。治理環境,孫全利從自家的大哥“下手”。“有一次我大哥把洗臉水潑大街上了,按照村規民約罰了他50塊錢,全村公示批評。村民可以管教三次,村幹部只能一次。”外村的人寧願一畝地多花200元錢,也要到馬營莊村租地投資辦種養殖業,圖的就是在馬營莊村幹事,沒有人搗亂,心裏踏實。
馬營莊村街道上的監控系統一年沒有用過了,因爲村裏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監控系統成了擺設。馬營莊村還有件“怪事”,村委會的鑰匙都在村民手裏。孫全利說:“村子是大家的,村民平時到村委會活動比較多,鑰匙放在村民手裏用着方便。我要去村委會,還得找村民借鑰匙。”用制度,用村規民約管理村裏的事務,民主的氛圍濃郁。作爲一村之長,孫全利願意這樣“權力下放”。
在周良街道工作委員會書記王志林看來,年,是人們心裏團聚的日子和懷舊的寄託,能找回一些昔日的記憶。他說:“現在,不知是物質富裕了,還是情感疏遠了,年在人們心中似乎已經固化爲一個符號。年輕人不是晚上玩牌或在家睡覺,就是上網玩遊戲、聊微信。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卻越來越疏離。”“情”裏含着一顆“心”,人心遠了,情就淡了。“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當代文學大師、畫家木心先生創作的詩歌,讓我們彷彿回到了從前“重情重義”的“慢”時代。人的情感交流還有賴於一個面對面的問候,一個凝視的眼神。是否讓腳步停一停,給心靈一個歇腳和回望的時間?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陶淵明所作《桃花源記》裏描述的人間樂土,不正是馬營莊村日常的種種麼?一臺村晚讓馬營人找到了久違的“情”,而由此延展開的馬營人精神世界裏,你能讀懂什麼是民主、文明、和諧、友善和誠信。(記者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