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昨天是春節假期最後一天,習慣了“吃喝玩樂”的職場人士們,面對即將要調整回的“工作模式”,紛紛大呼:“怎麼又要上班了!假期太短了,不適應啊!”但出人意料的是,也有不少市民表示:“終於要上班了,放假比上班還累。”
市民陳小姐算是提早進入“焦躁模式”的“憂愁派”。“我從初五就開始倒數,還有兩天就要上班了,得把活動排滿,好好揮霍,不能浪費了假期。”雖說如此,但陳小姐也表示,“因爲惦記着馬上就要上班了,所以玩的時候也在想還有哪些準備工作需要做。”結果就是,“玩也沒玩好,準備也沒做好,心裏還很煩躁。”
與陳小姐的憂愁相反,如今也有不少年輕人屬於“歡喜派”,對即將開始的工作表示“充滿正能量”。原來,春節假期雖然美好,但接連的拜年應酬,親戚朋友“工作怎麼樣?一個月掙多少錢了?有對象了嗎?什麼時候結婚……”等問題的輪番轟炸,都讓年輕人難以招架。“放假比上班累多了,得應付一堆根本不熟的親戚,上班比這個簡單多了。”市民小郭對此深有感觸。
對於市民存在的幾種不同心理,天津市心理諮詢師組織委員會主任王虹翔給出了幾條有針對性的建議。對於“憂愁派”而言,王虹翔表示,由於生物鐘混亂,開始幾天可能會出現晚上睡不着的情況,那也要按時躺下,甚至提前1至2個小時躺下,讓大腦皮層不再處於興奮狀態。同時他建議,在開始上班的幾天裏,讓自己的安排比平時稍緊一些,從一些比較容易、有把握的事情入手,給自己一個緩衝期。而對於看似不需要調整的“歡喜派”,他則提醒這部分市民要謹防家裏老人出現“節後綜合徵”。王虹翔說,隨着兒女迴歸小家、投入工作,老人又處於“被冷落”狀態,由於出現心理落差而失落,所以兒女應該依舊“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