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32歲的王先生是做IT工作的,在一家公司上班,工作很忙,經常上網熬夜,下班後拿手機、iPad低頭看新聞玩微博微信。上週一起牀後突然覺得頭暈,不敢睜眼,天旋地轉,還出現了噁心嘔吐的情況。以爲自己患上了神經系統疾病或頸椎病,到醫院做了CT、MR、抽血化驗,花了很多錢,吃了不少的藥,卻始終沒查出問題,後來還是一位神經內科醫生叫他來耳鼻喉科檢查一下,經過天津市人民醫院耳鼻喉科眩暈診療中心的醫生做前庭功能檢查,結果確診王先生患上了“耳石症”。經手法復位後順利康復。天津市人民醫院耳鼻喉科眩暈診治中心劉吉祥主任介紹,耳石症的發病率約爲64/10000,是最常見的一種眩暈病,過去耳石症中老年患者較多。但由於電腦、手機的普及和廣泛應用,長期伏案工作的年輕人也成了危險人羣。像王先生這種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作息不規律的“低頭族”而導致耳石症的年輕患者,在近年來有不斷攀升現象,而且越來越年輕化。因爲長期低頭的動作,影響到了耳朵的供血,進而引發了耳石的脫落。
頭暈患者:你聽過耳石症麼?
劉吉祥主任介紹,“耳石症”,臨牀上的標準名稱是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顧名思義,陣發性就是反覆發作,位置性就是體位改變的時候纔會發作,它是指當頭位快速移動到某一特定的位置時激發的短暫的、陣發性眩暈。大部分患者發病表現爲起牀、後仰倒牀或者在牀上向某一方向翻身時引起天旋地轉的感覺,伴噁心、嘔吐。但眩暈發作時間短暫,幾秒鐘或幾十秒鐘,很少超過1分鐘。保持一個姿勢不動,很快眩暈的感覺就消失了。除眩暈症狀外,有時還會伴有噁心、嘔吐症狀,甚至還會給機體帶來驚恐、頭懵、不敢行走轉頭、不敢臥睡等,給患者的生活與學習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那麼,人的耳朵裏怎麼會有石頭呢?耳石在人體中又起什麼樣的作用呢?科學研究證實,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內耳前庭分化出兩個囊,即球囊和橢圓囊,因其結構上有“耳石”故名爲“耳石器”,主要功能在於感知重力及直線加速度的刺激,以保持人體在靜動態下的姿勢及運動平衡。耳石器內有感覺細胞的聚集區—囊斑,囊斑表面有一層耳石膜,耳石膜上粘附着許多碳酸鈣樣的結晶,即爲耳石。這就像一塊蛋糕上塗着奶油,奶油上又灑滿了巧克力豆一樣,那麼這些奶油就如耳石膜,巧克力豆就像耳石。
該病多見於中老年患者,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或繼發於下列疾病:⑴耳石病:發生於老年性退行性改變時,耳石膜脫落後進入半規管並沉積於此。⑵外傷:頭顱外傷後或頭部加速運動,可出現耳石脫落進入半規管。⑶耳部疾病:中耳乳突感染如病毒性迷路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外淋巴瘻、梅尼埃病緩解期等,均可導致耳石脫落。⑷內耳供血不足:因動脈硬化、高血壓致內耳供血不足,囊斑之膠質膜變薄,耳石脫落,進入半規管。
先進設備代替手法復位治療耳石症
耳石症雖然痛苦,但對患者無生命危險,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治療方法。該方法不需服藥,效果奇特,可以說是立竿見影。這種治療方法叫做“手法復位治療”。具體就是醫生根據患者受累部位的不同,給予不同復位治療,通過改變患者頭部位置,讓脫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原來的地方,使它不能再刺激神經末梢,自然也就不會頭暈了。儘管如此,手法復位治療耳石症也有不足之處:一是臨牀醫生掌握的手法難以規範化;二是手法復位受較多因素干擾,如手法復位使頸部扭轉而受刺激,頭頸身三者在翻滾時難以協調等。
日前,天津市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又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診治耳石症的儀器之一——G-Force眩暈症綜合診療系統,爲更多被耳石症困擾的病人帶來治癒的福音。G-Force眩暈症綜合診療系統是國際上最新的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復位設備,可以高度精確地、並且簡捷地把病人的頭置於所需要的位置上,變位過程中頭部和軀體保持一致,避免了頸部轉動所引起的眩暈,能精確的定位半規管耳石,並根據病變部位進行耳石復位,從而使診斷和治療更加準確、安全和有效。與傳統的手法復位相比,該儀器減少了手法復位的不精確性,並且提高了復位的有效率。
劉吉祥主任介紹,耳石症能佔到日常門診眩暈病人的首位,我院耳鼻喉科眩暈診療中心於2010年開展了手法復位治療耳石症。患者來自華北各地區已成功治癒了近1500多例耳石症患者,並對大多患者進行了追蹤隨訪和詳細記錄。經對病情分析總結,發現患耳石症可能與工作、心理壓力過大導致疲勞、長期失眠者、外傷、劇烈運動或生理變化有一定關係。另外,社會生活、工作節奏越快,壓力越大,特別是長期面對電腦時間過長導致疲勞者,也易患“耳石症”。因此專家提醒那些“低頭族”的年輕人,如果上網和看手機時間超過40分鐘左右,最好站起來活動一下四肢,適度放鬆自已,同時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適當的體育運動,做到勞逸結合,才能儘量避免耳石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