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在北京、平遙,留下過他去聽著名風光攝影家講座的足跡;到香港、澳門、臺灣,他與喜愛攝影的朋友們交流學習攝影知識;他不遠萬里到歐洲去美國拍攝不同的影像與風景。陳寶龍,愛攝影、研究攝影,他在努力拍出有內涵、有嚼頭,畫面有語言的作品,甚至拍出有立體感的三維作品,他在不斷努力,用手中的鏡頭髮現生活中的美。
經過10年的學習和歷練,陳寶龍已經完成了由攝影愛好者到攝影家的華麗轉身。令人感動的是,他患過胃癌,卻能坦然面對生活,手拿相機,把自己融入自然,不僅從中獲得了快樂和健康,還創造了生命的奇蹟。沉浸於攝影的他與原主治醫生相遇,醫生驚訝地說,真沒想到你現在這麼好。有人問其祕訣,陳寶龍說:“只有一條,忘掉它,別當回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是攝影,給我帶來快樂和健康。”
市老年人大學讓陳寶龍與攝影結緣。52歲的陳寶龍做完胃切除手術後,走進老年人大學上了攝影班,至今整10年。回憶起學習攝影的經歷,他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他永遠忘不了袁環老師。從2005年開始上課,與袁老師亦師亦友7年,學到很多知識。後來又遇到楊捷惠老師,尤其是師從天津市攝影家協會主席李瑞雨先生後,得到熱情的指點,受益匪淺。因有名師指點,加之他的執着、悟性與實踐,他的攝影水平有了質的飛躍,由一名攝影愛好者成爲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成爲了中老年攝影圈中的佼佼者。
攝影使陳寶龍快樂而充實,攝影幾乎成爲生活的全部。他退休金不高,吃穿簡單,但爲了攝影,他買過13架照相機,現在手裏還有3臺單反相機。每年外出拍片,遊遍全國各地名勝古蹟,也到過土耳其、澳大利亞等幾十個國家。
他拍的好照片越來越多,喜悅也更多。陳寶龍爲拍一張市文化中心標誌性建築——大C的照片,經常到現場,期待好的天氣,盼望彩霞的出現。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等到這一天。特定的環境,瞬間出現的天象,獨特的視角,他迅速按下快門,那一刻,他知道自己已經抓住了那最美好的一瞬,這張名爲《水上月》的照片,在2013年獲得第十六屆天津市攝影藝術展覽佳作獎。對於陳寶龍,拍攝到一張理想的照片,不是爲了獲獎,而是享受那捕捉的過程。
爲攝影愛好者服務是陳寶龍的樂事。他是老年大學攝影愛好者們的主心骨,大家有事願意找他商量,他也願意爲大家服務。他每年多次帶老年人大學攝影研究會會員外出採風,費心費力,已然忘記自己是個病人。採風是會員交流的好時機,在現場他會爲會員講評作品。他還千方百計爲會員搭建互動和交流的平臺,不辭辛苦尋求合作者,籌措資金,出會刊《攝影之友》;與攝苑網合作,建立老年人大學攝影研究會板塊,研究會會員踊躍參與,成爲學習交流的網絡空間。他爲攝影愛好者舉辦的講座,走遍市內各區,熱情地傳播攝影知識。雖然每次講座時長只有2小時,但他要查閱資料,收集需求、製作課件、精心準備一個月。儘管很辛苦,他覺得只要大家有收穫,再累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