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3月7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邀請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就“全面加強環境保護”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陳吉寧說,環境污染治理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我們應該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轉變那些環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只有通過全社會共同的不懈努力,不做旁觀者,我們才能加快實現藍天常在這樣一個夢想。
天色再灰,藍天夢未曾湮滅。上週末的中國輿論場,出現了一輪爆棚的“環保行情”;而在2015年全國兩會上,“看天”就成了代表委員們口中無須諱言的高頻詞。
山雨欲來風滿樓。環保部把今年定爲環境保護法的“實施年”,誓要清理“卡着審批吃環保、戴着紅頂賺黑錢”等亂象。用陳吉寧的話說,“從工業革命以來,所有的現代化國家不講體量,只從人口密度和工業化帶來的單位土地面積排放量來講,這是一個環境排污強度,我們現在已經超過歷史上最高的兩個國家——德國和日本,超過他們2-3倍。”形勢如此嚴峻,矛盾難以迴避。無怪乎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直言,“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鐵腕治理。”
環境的改變,制度設計與監督落實是關鍵。過去三年,中國環境保護投資每年新增1000億。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環境治理,依然是多省市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這是權力部門的責任,亦是公共利益的驅使。環保執法要“長牙齒”,環境監督要“動刀子”……凡此種種,都不是一部新環保法就能自動解決的事。徒法難以自行。良法善治要兌現爲國家的現代治理能力,無非還是兩個字,“落實”。當然,這也是最爲知易行難的兩個字。
落實責任,履行義務。這是國家責任,亦是公民義務。譬如我們說的“碳足跡”,即是企業機構、活動、產品或個人通過交通運輸、食品生產和消費以及各類生產過程等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集合。“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構成的自然資源。碳耗用得多,導致全球變暖的元兇二氧化碳量也會水漲船高。在碳足跡的計算中,公民個人的“耗能”,亦是不可忽視的要素。用陳吉寧的話說,“比如少開車,少放一些煙花,家裏少用一些水,節約用水、用電,每個人的貢獻就是對治理霧霾的貢獻。”
是的,吐槽與抱怨也許能舒緩灰霾壓迫的心情,但終於不能擦去爆表的PM2.5裏的粉塵。治理環境污染,國家有國家的義務,公民有公民的責任,這是相輔相成又缺一不可的兩個層面。一則,任何環境問題或現象的累積,說到底都是“人”的問題。公民責任聚沙成塔,對於問題的解決,既可能加速積重難返,也可能實現釜底抽薪。二則,鐵腕治污,離不開公共監督的支持與配合。發現污染線索,舉報污染案件,監管治污作爲,都需要羣策羣力。一句話,環境問題的最終解決,永遠不可能靠“環保部”單兵突圍。
環境問題不只是“中國式難題”,它是工業4.0時代的全球議題。該罵的罵、該調侃的調侃,但理念和行動不能被戾氣所遮蔽——從告別“環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開始,從愛護身邊的環境生態開始,只有人人與環境生死攸關,“天藍水淨空氣純”的記憶,纔可能穿越回不遠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