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兩會對世界意味着什麼?與北京遠隔千山萬水的歐盟總部不經意間似乎給出了一個答案。
兩會期間,歐盟總部幾乎每個工作日都舉行“吹風會”,請中國問題專家給歐盟官員、議員講解兩會的最新動向,連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都對此“點贊”。對比10年前或是5年前,這樣的關注難以想象。而這,也折射出國際社會愈來愈認同的一個新常識:中國的發展意味着世界的機遇,東方“晴雨”牽繫全球涼熱。
連日來,世界各大媒體都在連篇累牘地報道中國兩會,1000多名海外記者採訪兩會,洋記者扎堆“搶新聞”成爲兩會常態。其背後的原因亦異曲同工:抓住兩會,探知中國的政策脈動。
中國走得快一些還是緩一些,這是海外關注中國兩會的頭號焦點。全球化時代,中國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巨大的體量決定着,其發展的每一步都具有世界性意義。兩會是一扇窗,全世界可以窺知中國發展步伐的大小,梳理中國經濟發展的脈絡,讀懂中國經濟的走向。難怪,“新常態”“雙引擎”等連日來成爲國際主流媒體報道中國的熱詞,海外專家們對這些涵義深厚的“中式詞彙”早已駕輕就熟。
對中國經濟增長“7%左右”的理解之聲,是世界輿論的主流。美國《福布斯》網站刊文說,從任何一種意義上講,中國經濟增速都非同尋常。法國《回聲報》的文章說,中國政府有意調降經濟增長目標,是爲了在環境、金融等領域實現更健康發展。
中國機遇,世界分享。“一帶一路”是今年兩會的流行詞,更是海外媒體關注的重點之一。“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戰略構想,2015年將全面鋪開。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兩會記者會上把2015年的中國外交概括爲“一個重點、兩條主線”,“一個重點”是指“一帶一路”構想。“一帶一路”是各方共同參與的“交響樂”,將給相關國家和地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對此,連一向說“風涼話”的日本媒體也在兩會期間不遺餘力地報道。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專事中國經濟研究的漢斯·亨得利希克一言中的,中國將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扮演給予者的角色。”
對於正處於深度調整中、復甦動力不足的世界經濟來說,如何搶到中國的羊年“紅包”,更好地搭上中國“便車”,具有現實意義。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要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參與境外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合作,推動鐵路、電力、通信、工程機械以及汽車、飛機、電子等中國裝備走向世界,促進冶金、建材等產業對外投資。這些無疑是中國派發給世界的一個個“紅包”,能否搶到就看世界的眼光和智慧。萬里之外的阿根廷人居然從中國政府改善民生的決策中看到商機--“將有更多的阿根廷牛肉、葡萄酒、奶酪等商品出口到中國”。
兩會前,中國商務部發布統計數字顯示,2014年中國已邁進對外淨投資國的行列。一年來,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成爲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包括歐盟在內世界許多經濟體都在思考,如何吸引“不差錢”的中國投資客前來。數字同樣顯示,去年中國出境遊人數超過1億人次,海外支出達到創紀錄的1648億美元。因此,各國在思考,如何吸引更多“會走路的錢包”前來,而兩會上透出的新簽證政策無疑是利好消息。
春江水暖鴨先知。兩會是“晴雨表”,是“風向標”,是世界走近中國的一個“窗口”。歐盟在看東方,世界也在看東方,中國作爲推進世界繁榮與發展的支柱力量,重任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