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津北方網訊:陝西省漢中市是南水北調中線的重要源頭,一江清水自此匯聚,一路向北,將天津人民和陝西人民緊緊聯繫在一起。實際上,兩地的情誼遠非如此,2008年汶川地震,天津便開始對寧強縣對口援建。3月21日,北方網新媒體記者跟隨“京津冀豫陝全媒體問水行”採訪團尋路山中、問水源頭,也探尋天津和寧強縣、南鄭縣之間的深厚情誼,瞭解當地人民爲保護水源水質付出的努力。
探訪漢江源頭:保護“源頭活水”
記者團一行從漢中市區出發,驅車兩個小時到達寧強縣,換小車進山路復行60公里,下車步行20分鐘山間小路便找到“源頭活水”。眼前,青山之中一汪清泉不斷涌下,沿途匯聚多條小溪形成玉帶河最終流入漢江,成爲天津人民飲水之源。
漢江源頭所在地爲寧強縣漢源街道辦馬家河村,爲保障源頭水質,在源頭64公里內坡地禁止種植、規模養殖和繁育食用菌,並對坡地種植區進行退耕還林。由於村民收入受到限制,政府已將部分村民遷移,現僅有205戶803名居民居住於此。
“目前全村以生態農業爲主,村民土地流轉用於種植茶葉等循環經濟作物,每畝地每年可獲得500元流轉資金,村民在茶園打工爲生,每人每年可獲得七八千元的收入。”馬家河村支部書記王光俊說,源頭附近沒有車道,上山的路上貼了警示,水源附近不允許野炊等活動,村民也會自發地維護水源環境,提醒行人保護水源。
在保障水源水質的同時,寧強縣也做了很大的犧牲。當地金、銅等礦產資源豐富,冶煉曾是當地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冶煉會對當地環境造成損害,對此,我們關閉了多家冶煉廠,並加快產業調整,以發展農副產品加工、藥材加工等循環經濟爲主。”寧強縣發改局副局長吳君說。
寧強天津情寄一江清水
在尋路問水途中,記者在寧強縣感觸最深的是,當地人民對天津的感恩之情。原來,在2008年汶川地震時,寧強縣也是重點受災區之一。天津對口援建,出資建設了寧強縣天津醫院、寧強縣天津高級中學。
“原來的醫院僅僅17畝,醫院的基礎設施、醫療水平都相對落後,在天津的幫助下,醫院各方面得到提升,保障了寧強人們的健康。不僅如此,天津曾兩次派專業醫生義診,天津寶坻區人民醫院也多次進行技術指導。”醫院副院長谷欣榮說。目前,寧強縣天津醫院年均門診人數達14萬人,是條件最好的二甲醫院。
而目前已是陝西省重點高中的寧強縣天津高級中學也是天津援建項目之一。“目前我們正在創建省級示範高中。現在,學生重點大學錄取率達到30%,二本錄取率達到60%,本科以上錄取率達到91%。”校長付祥武告訴記者。
常言道:“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寧強縣把對天津的感恩之情寄於一江清水源源不斷送至天津,也將兩地的人民的心緊緊聯繫到一起。
紅寺湖水清景美
漢江在漢中市境內幹流長270公里,流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72.3%,擔負着爲南水北調中線樞紐工程丹江口水庫送水的重任,其出境水量佔丹江口水庫平均入庫水量的60%。因此,保護好漢江對於穩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漢中市在漢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共佈設9個監測斷面,2個湖庫採樣點。監測結果表明,漢江出境斷面水質符合Ⅱ類標準。
爲了保護好水源水質,漢中市採取了多種措施涵養水源地,其中,治理漢中市南鄭縣的紅寺湖水庫就是保護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者在水庫岸邊看到,通過三年的治理,這裏的水質已非常清澈了,不僅成爲了漢中市自然風光的代表,更成爲該市生態度假旅遊的一張靚麗名片。
“南鄭縣十分重視紅寺湖水庫的水資源保護,連續多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用於水庫清淤、湖面漂浮物清理等綜合整治;開展了農村清潔工程,把居民的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建立生活污水處理廠;鼓勵市民種植油菜花、花卉等對水源沒有損害的經濟作物;禁止水源上游建設工廠,禁止村民向水庫投餵養魚飼料等等。經過治理,水質改善取得了明顯成效。”南鄭縣水利局副局長劉文忠告訴記者。
農村清潔工程 防控面源污染
要保護好水庫,只在範圍內保護是不夠的,因爲水庫水質與入庫水質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做好輸水沿線的水質保護也是重要一環。爲此,漢中市將農村清潔列入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保護的重要工作,在全省率先實施了農村清潔工程,通過改善農村環境,整治農村面源污染,着力打造一批產業特色村、文明示範村,建立具有現代氣息的農村新型社區,整體提升漢中城鄉發展水平,改善農村環境衛生和公共服務。
漢中市南鄭縣聖水鎮莊房村是距離水源地較近的村莊之一,記者看到,這裏新建的污水處理設施正在運轉,它將全村的生活污水進行無害化處理,保障水源地水質不受污染。
“莊房村的污水處理廠是投資450萬建設的,承擔全村5000人的生活污水處理。在這裏,污水通過多重處理,達到排放水一級A類標準,處理後的水可以用於農田澆灌。我們計劃以此爲示範,向水源地其他村鎮推行,全面保障水源地周邊水環境質量。”漢中市聖水鎮鎮長肖智強告訴記者。
據瞭解,陝西省爲了保護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在漢江、丹江流域開展了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項目建設,統籌推進陝南水源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使得漢江、丹江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和III類,主要入庫河流水質符合水功能區要求,爲中線一期順利通水做出了突出貢獻,用實際行動踐行着“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莊嚴承諾。(北方網新媒體記者董立景現場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