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在中國剛剛興起沒幾年的“創客”成爲近來最火的新名詞,它不僅“闖入”政府工作報告,而且還有專家指出,在中國經濟面臨轉型的重要時期,這些實力、年齡都還算弱小的“小鮮肉”們,將來或許就是中國經濟的強大創新引擎。
【資料】中國創客起步並不晚
什麼是創客?多數中國人對這個概念還很陌生。如同創客羣體的鬆散隨性,創客的定義也不嚴格。僅從字面上翻譯,創客就是Maker,做東西的人,泛指出於興趣與愛好,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爲現實的人。
美國《連線》雜誌前主編克里斯·安德森在其著作《創客:新工業革命》中這樣描述創客:他們使用數字工具,在屏幕上設計,越來越多地用桌面製造機器製作產品。他們是互聯網一代,所以本能地通過網絡分享成果,通過將互聯網文化與合作引入製造過程,他們聯手創造着DIY(自己動手製作)的未來,其規模之大前所未見。
創客之間需要有固定的場所經常互動交流,這些地方就被稱爲“創客空間”,創客們主要依賴創客空間去完成他們的創意,因此,創客文化的興起與創客空間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全球第一家真正意義的創客空間誕生於1981年的柏林。美國“創客教父”米奇·奧德曼在他的文章《世界需要創客》裏提到過有關創客空間的一組數據:“2007年時,全球僅有40個創客空間,大部分在德國,如今這一數字已增長到1300個,遍佈世界各地。”這組數據也正好驗證了克里斯·安德森對創客的描述,在世界新工業革命中,互聯網提供的各種社交便利,爲創客施展創意搭建了舞臺。
而創客在中國興起並不晚於世界,2010年10月,國內第一個創客空間在位於上海徐彙區長樂路的“新車間”誕生。目前,國內較爲正式的、形成一定規模的創客空間大約有十餘家,其中較爲出名的是新車間、北京創客空間、柴火創客空間等,這三家創客空間也憑藉其北上廣的地緣優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此外,在成都、西安、重慶等中西部城市,也有大量的創客在活動。
據瞭解,在2013年,一些喜好鼓搗電子設備的年輕人憑興趣與熱情自發地聚在一起,初步形成天津地區創客羣體的雛形。去年,發展成爲天津規模最大、最活躍的創客空間,並逐步爲社會所認知。目前,由馮東健、朱永健等6人聯合發起成立的天津創客空間,已有會員400多人,涉及領域包括智能硬件、計算機、科技教育、電子、結構設計、環保節能、人文藝術等等,並有成員自建的專業體驗館、工作室4個,累計推出50多項創新作品。
【調查】津城創客,機遇與挑戰並存
“參與創客空間,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看到很多新技術和新想法。”在本市一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擔任副總經理的呂東說,“在創客空間的交流活動中,學到了很多,大家還能一起動手創作,對我自己智能家居系統的改進也提了很多建議,收穫非常大。”
本市一家創投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前些年提創業,很多創業模式非常趨同,由於缺乏核心的創意關鍵點,比如技術或者資源,因此絕大部分創業都是失敗的,對於投資人來說,更願意選擇那些有資源、有技術或者有人脈的高管。但最近一兩年,隨着移動互聯網、新媒體平臺的迅速普及,給了很多年輕創業羣體發揮和展示的機會,一大批高校畢業生成爲新興創業者。以90後爲主的創客“小鮮肉”們迎來了發展機遇。
當然,面對機遇的同時,剛剛興起的創客空間也面臨許多挑戰,需要有人扶一把。天津創客空間聯合創始人朱永健告訴記者:“各地創客空間的特色都不一樣,天創成立的主要目的還是公益性,重在培訓孵化天津的創客羣,並且幫助優秀的創客產品推廣出去,希望從這個羣體能夠走出一些創業者和企業家。”
“由於天創屬於民間非營利組織,所以在前期舉辦活動時遇到一些場地、資金的問題。不過,天津市各級政府已經開始關注天津創客空間。”朱永健告訴記者,“像高新區、空港經濟區就已經同意爲我們提供免費辦公場地和活動場地,市政府主要領導也對天創空間給予很高關注,很多部門已經到我們天創調研,諮詢我們在發展中遇到哪些困難。對於政府的關懷,我們感到非常溫暖,伴隨後續扶持政策的出臺,我們有信心把天創空間做得更好。”
【專家觀點】
營造“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生態系統
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李名樑博士:
曾指導學生獲全國性創新創業大賽等多個獎項的李名樑博士認爲,天津市委、市政府歷來非常重視創新創業對經濟的驅動作用,也一直很重視創新創業氛圍的營造。
但與北上廣等沿海發達城市相比,特別是隨着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市在創新創業氛圍營造的廣度與深度上尚需進一步加強。一方面,受天津市傳統文化影響,大衆創新創業的意識亟待提升,特別是“草根”創業、民間創業的活力不夠、動力不足。另一方面,我市鼓勵支持大衆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還比較薄弱,特別是投融資政策環境亟待優化。另外,我市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氛圍還不夠濃,參與全國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的學生人數還不夠多,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成功率還相當低,高校、政府、企業與社會四者聯動機制需要不斷深化。
在當前各類創新創業活動中,科技創業和青年大學生創業尤爲關鍵。
對待科技人員創業,各級政府應大力發展研發設計、科技中介、科技金融、中試孵化、成果交易、認證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要素供應、成果孵化、金融擔保、風險投資等各項服務,同時不斷完善科技人員創業股權激勵機制。
對待青年大學生創業,政府應儘快落實支持大學生創業的實質性政策,比如創業資金籌集等相關具體政策條例的出臺。與此同時,各大高校應承擔起必要責任,應站在人才培養與學校競爭發展的戰略高度重視和做好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中心領導小組或專家指導委員會,並由校級領導親自掛帥,做好充分的組織保障。在不斷營造創新創業氛圍的同時,學校相關部門應進行跟蹤指導,對好的學生創業項目,學校可以先在校內“孵化器”進行培育,並協調校友等資源提供儘可能的幫助,然後再推向市場。
天津外國語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國際發展研究院祕書長馮雷鳴教授:
創客這類的新興創新創業羣體將來或許就是中國經濟的強大創新引擎。“創客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新工具,實現產品創新,這將帶來越來越多的創意產品,將在中國經濟的‘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馮雷鳴還指出,國務院辦公廳近日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發展衆創空間推進大衆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這將促進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大衆創新創業熱情進一步高漲,該文件已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各地都在研究對策,鼓勵創新創業,創客們的黃金時代正在開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