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國人皆知習近平主席愛講實在話。所謂實在話,無非是所講所言坦誠有理而言之有物。在博鰲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中,習近平面對各國嘉賓,照例又聊起了“實在話”。
各國體量有大小、國力有強弱、發展有先後,但都是國際社會平等的一員,都有平等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權利。
要通過對話合作促進各國和本地區安全,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反對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中國絕不恃強凌弱的表態一直貫穿其外交宣示的始終,這絕不是空泛的外交辭令。放眼當下,中國不僅追求着自身的平等,更倡議國際間交流交往的普遍平等——甚至還敦厚地尊重着“對手”的平等:自以習近平爲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執政以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領土、領海爭議問題一度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其“對手”之中,體量各自大小不一,國力亦是強弱有別,然而中國從未區別對待。不論是實力強、後臺硬、記性差的鄰邦,還是盛產奇葩警察、擅長將破船廢物利用的國家,中國政府都是談判桌上據理力爭,實際行動中嚴格自制在國際法律法規與慣例等框架內。以至於中國不少網民因政府認真地與量級毫不對等的“小國”在談判桌上糾纏良久而放大了內心“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憤慨。但惟其疏導情緒義憤於內,又接擋明槍暗箭於外,而對恪守“各國平等”之原則虔誠篤定,方顯中國政府一諾千金,言出必行之精神、氣魄與實力。
中國最需要和諧穩定的國內環境與和平安寧的國際環境,任何動盪和戰爭都不符合中國人民根本利益。
中國近代以後遭遇了一百多年的動盪和戰火,中國人民絕不會將自己曾經遭受過的悲慘經歷強加給其他國家和民族。縱觀歷史,任何國家試圖通過武力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最終都是要失敗的。
回望歷史,百年戰火的切膚之痛,讓中國人在感情上厭惡戰爭,渴望和平;環顧當下,步入新常態的中國正忙於抓住轉型、創新過程中的機遇,並迎接隨之而來的挑戰,無疑亟需一個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放眼未來,歷史告訴人類,任何企圖以武力實現發展目標的國家都不會有成功的希望。鑑古知今,以往鑑來,和諧安寧的發展環境是中國人民心之所向,亦是世界潮流大勢;關乎中國的切身利益,更關乎亞洲各國乃至世界的未來。習近平代表中國自明心跡的實在話不諱言利,但其倡導的,乃是利人利己的義利觀與以合作共贏爲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在如同對摯友將心比心的促膝長談中,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道路的決心可見而且可信。
“一帶一路”建設不是要替代現有地區合作機制和倡議,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
“一帶一路”建設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實際舉措,將給地區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亞洲各國作爲“命運共同體”,唯有結伴相向而行,方能負重致遠。當下,中國貢獻出“一帶一路”、“亞投行”等順應潮流大勢的機制、設計,便是爲了推動亞洲乃至世界各國相互對接,優勢互補。這“不是要替代現有地區合作機制和倡議”,爲了打消相關顧慮,習近平主席務實、誠懇而直率——不迴避問題,不“打太極”,直接“用事實說話”:目前,已經有60多個沿線國家和國際組織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表達了積極態度;在有關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建設的願景與行動文件已經制定,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籌建工作邁出實質性步伐,絲路基金已經順利啓動,一批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已經在穩步推進……外交是內政的延續,而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實幹風格亦自然而然體現在了中國的國際合作之中:拒絕空喊口號,以實幹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習近平主席的實在話貴在可感、可信,更貴在說出之後,有“實幹”跟進。一花獨放不是春,亞洲的繁榮發展,離不開亞洲各國齊心協力的實幹,更歡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舉”。中國國家主席一番自明心跡打消顧慮、發出倡議深化合作的實在話,爲亞洲乃至世界各國攜手邁向命運共同體、開創新未來貢獻了積極、親切、務實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