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昨天是清明小長假的第一天。據民政部門統計,昨日全市各個祭掃場所共接待祭掃市民40餘萬人次,今明兩天仍將保持祭掃高峯狀態,預計兩天會有60餘萬人次出行祭掃。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隨着文明祭掃之風漸入人心,摒棄傳統祭掃陋習的人越來越多。在今年的祭掃活動中,有的市民沒有到祭掃場所祭掃,而是全家人聚在一起,通過回憶和分享與逝者的故事,共同追憶、表達哀思。家庭追思會作爲新的祭掃方式已慢慢在津城流行起來。
沒有焚燒紙錢的黑煙,沒有燃放鞭炮的嘈雜,取而代之的是鮮花的清香。伴隨着舒緩低沉的月光曲,親友們圍坐在一起,看着已故親人的像片,講着故去親人在世時的故事……今年清明給母親掃墓,李霞和兄弟姐妹相聚在母親家,舉辦了一場家庭追思會,共同緬懷逝去的親人。
“母親去世有10年了,每到清明祭掃,我們都感覺身心疲憊,從採買祭掃用品,到當天一早到墓地,特別是我大姐也是快70歲的人了,而且患有支氣管炎,到墓地聞到那嗆人的燒紙味和鞭炮味,就感覺呼吸不暢,每次回來後都要病一場。”李霞說,傳統的祭掃方式確實存在着種種弊端,兄弟姐妹一商量決定今年不去墓地了,在家緬懷母親。
李霞和家人都覺得,一家人共同緬懷的方式雖然簡單,但卻絲毫沒有沖淡家人對母親的哀思,家庭追思會真誠而又莊重,同樣能讓生者與逝者安靜告慰、心靈交流。
據民政部門介紹,家庭追思會這樣的祭掃方式不僅具有人性化,也具有紀念意義。同樣,它也適用於治喪的過程中。2005年,市殯儀服務總站推出了“家庭追思會”禮儀服務項目,即在家中舉行喪事祭奠儀式,逝者親屬可在逝者火化前一晚舉行悼念活動。家庭追思會的基本程序爲:根據逝者身份、背景、性格、人生貢獻等內容策劃整個儀式過程,由專業的喪葬主持人主持追思儀式,在主持人的帶動下,親人抒發情感,近距離地與逝者最後一次告別,最後再向逝者獻花、告別。
“該服務推出至今已10年,如今逐步受到羣衆的歡迎與認可。”市民政局殯葬處處長王春生介紹,在傳統的治喪過程中,有爲逝者“送路”的習俗,即在火化前一晚,逝者的子女親友排成一條長龍,每人手持一根香向朝西的路口轉着道路步行直至繞回家中。在十字路口,常會看見焚燒紙錢,點燃花圈、花籃等“火光沖天”的現象。而如今,家庭追思會正在逐漸取代“送路”舊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