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京津冀豫用上了清澈甜美的漢江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量的70%來自漢江、丹江上游陝西境內,漢江出省境水質常年保持在二類。爲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陝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陝南三市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淘汰落後產能、發展綠色產業、加大環境保護、治理水土流失、實施移民搬遷,已經探尋出一條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循環發展之路。
“陝西省以實施《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爲抓手,全力加快水污染防治項目建設。”陝西省南水北調辦主任朱昱告訴北方網新媒體記者,“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啓動實施漢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等七大類項目168個,建成69個,在建99個,已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33.05億元,完成投資51.09億元。”


統籌推進陝南循環發展
良好的水質既是南水北調的根本所在,也是實現陝南綠色發展的應有之義。爲根治漢江、丹江流域洪澇頻發、水土流失嚴重、水生態惡化等問題,陝西省着力打造“堤固洪暢、水清岸綠”的安瀾漢丹江、生態漢丹江,大力推進漢江、丹江綜合整治工程。
爲從根本上解決水源區面源污染問題,提高垃圾污水集中處理率,陝西省從2011年開始實施以生態、避險和扶貧爲目標的陝南移民搬遷工程。“我們計劃用十年時間,投資1139億元,對60萬戶共240萬人實施移民搬遷安置。”朱昱介紹說,截至2014年底,已累計完成投資469億元,26萬戶88萬餘人實現搬遷。
爲了促進水源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陝西省大力實施了陝南循環發展戰略。北方網新媒體記者瞭解到,目前陝南三市循環產業核心區和縣域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日趨完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綠色食品、中藥材、旅遊等“一縣一產業”發展壯大,航空裝備製造、生物醫藥和太陽能光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猛,現代循環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津陝對口協作正式啓動
“開展區域對口協作是加快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朱昱說。國家確定了天津和陝西的對口協作關係後,雙方多次進行項目考察,商談對口協作事宜,並就深化經濟合作開展對接。目前,《天津市對口協作規劃》已經國家發改委批覆,制定了《對口協作工作實施方案》,確定了對口協作資金規模和對口協作重點領域。據悉,雙方達成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方面開展合作,建立應對水環境污染的聯防聯控長效機制。天津市對水源區生態產業、環保設施、公共服務、科技轉化、經貿合作和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進行支持。
今後,陝西省還將積極着眼“十三五”,主動適應“新常態”,圍繞南水北調工作重點由工程建設轉向水質保護、由建設管理轉向運行管理的兩個重大轉變,以確保水質穩定達標和足量供水爲目標,堅持預防與治理同步、保護與發展並重、補償與協作結合,全面加快水質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既保障“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又促進陝南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推動陝西省南水北調工作再上新臺階。(北方網新媒體記者趙穎妍陝西西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