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春暖花開,薊縣下營鎮大平安村村東的“元寶峯”山坡上,崔鳳全夫婦種下的1000多棵樹吐出新芽。這原本是荒山,2000年,當時55歲的崔鳳全將山承包下來,帶着老伴開荒綠化。15年,兩位老人讓荒山變得鬱鬱蔥蔥,滿山果實,還開辦了農家院。崔鳳全說:“這兒是我的精神家園,一到山上,啥煩惱都沒了,渾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兒。我不圖任何回報,就是要給子孫後代留下個青山,一直到幹不動爲止。”
承包荒山引人笑
昨日上午9點半,記者來到大平安村看到,“元寶峯”上,上下植被分爲三層,底層是原生態的酸棗樹等,往上兩層均是柿樹、慄樹、棗樹等各種果木,山頂則是兩位老人的住所和他們開辦的農家院。
記者見到崔鳳全老兩口時,他們正在山坡上修剪樹木。“每一棵樹都是我親自打理的,我知道它們的秉性。”今年已經70歲的崔鳳全告訴記者,2000年,他從薊縣旅遊部門退休。回村後,他找到村委會,要求承包村東頭的荒山。“人突然間離開了工作崗位,覺得心裏空落落的。感覺自己還年輕,還應該再幹點事。”崔鳳全對記者說。
當時,他要承包荒山的消息一傳出,引得衆人發笑:“東山頭像個駝峯,連杯水都放不平。整座山除了糟糠石就是大青石,沒有一點土的成分,連茅草都不願意長,讓人們隨便種都嫌白搭工,咋還有人花錢承包?”還有人摸着崔鳳全的腦門,逗他說:“也沒發燒哇。”更有知心人勸崔鳳全:“退休了,又不是沒吃喝,舒舒坦坦地歇着唄,累還沒受夠?”
但崔鳳全胸有成竹:“只要肯流汗水,就可以把荒山變成花果山。”
經過與村委會協商,他用3000元承包東山頭50年。簽字當天,他就帶着老伴進山。
讓荒山變花果山
“這座山原來沒有名字,我給他起名叫‘元寶峯’。”崔鳳全說,東山頭比村裏路面平均高出70多米,只有行路人踩出的一條羊腸小道從附近通過。經過規劃,他做了移動東山頭的大手筆。
爲了車輛出入方便,崔鳳全修了長200多米、平均4米寬,呈U形的三道緩坡盤山道路;在東山頭最高處往下的2.5米處開始移山。如魚鱗狀的糟糠石中間還夾雜着大塊的青石,他和老伴每天4點起牀,整天與撬棍、鐵鎬、鐵鍬、小推車爲伴。忙活一天下來,經常是先睡半宿覺後再吃飯。兩個兒子要幫忙,崔鳳全謝絕。
爲了方便開荒,崔鳳全在山的西邊蓋了兩間簡易住房,和妻子吃住在山上。幾年來,他們先後磨禿了20多把鐵鎬、16張鐵杴,移走了3畝地面積的山峯,平出寬敞的院落。
山頭有10多畝地的斜坡面積,爲了保證樹木的成活率,老兩口挖了1000多個1平方米大小的樹坑,又用手推車在山下運來幾百車土,填滿每個樹坑,先後種植了柿樹、慄樹600多棵,還嫁接成活紅棗樹500多棵。山的西北角是塊凹坑,崔鳳全就勢修建了一座能容100立方米水的水窖,除保證一家的吃用外,用來澆灌周圍的果木林。
如今,山上的慄樹、棗樹、柿樹全部掛果。
借貸20萬建農家院
站在元寶峯上,既可以看到大平安村及周邊村的村貌,還可以遠眺遠山及長城。頭腦靈活的崔鳳全借貸了20萬元,在山頂建起了“農家院”,定名“元寶峯仙人院”。
每天默默移山植樹的崔鳳全,一時成爲新聞人物。各地遊客紛至沓來,帶動了全村的旅遊業發展。“五一旅遊黃金週就要到了,把山上的樹修剪後,就要把農家院忙活起來了。”崔鳳全說。
太陽快落山記者離開時,崔鳳全送記者下山。記者問:“您老兩口在山上幹15年圖個啥回報?準備幹到啥時?”
“一到收穫季節滿山都能聞到果香味,城裏人、十里八村的人都能吃個新鮮,這不都是回報?我老兩口不圖任何回報,就是要給子孫後代留下一座青山,一直到幹不動爲止。”崔鳳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