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隨着綠化建設工作力度逐年加大,越來越多的園林綠化公司進駐濱海新區,積極開展業務,對園林綠化人才的需求也開始進入“井噴”階段。由於新區綠化建設工作的特殊性,讓不少園林綠化公司近年來一直求賢若渴,尤其是短缺的技能型人才,“招聘”成爲不少公司工作的新常態。
最缺技能型人才
濱海新區一度被稱爲“綠色植物禁區”,因爲這裏土壤含鹽量高,而且土質黏緊、透氣性不良,種植的苗木很難成活。新區要建設綠色宜居城市,如何破解鹽鹼地綠化曾經是一道難以攻克的技術難題,新區曾一度從周邊區縣購買好土,再與新區的鹽鹼土置換,然後進行綠化苗木種植。隨着綠化面積的擴大,購買區域擴展至河北、山東等城市,但是這種“拆東牆補西牆”帶有破壞性的綠化方式,很難讓新區的綠化建設工作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天津海林園藝是最早在開發區註冊的從事園林綠化的民營公司,經過公司研發團隊的技術攻關,該公司成功研製出原土改良的綠化模式,並在新區中新生態城、大港等多地試點,建立了示範園區。“在土壤肥沃適合植物生長的地區進行綠化,重點是後期的養護工作,最需要的是苗木管理技師。而在新區,綠化建設的重點是在前期,只有完成了土壤改良才能進行苗木種植,懂得土壤改良的技能型人才尤爲重要。土壤改良不到位,後期的苗木種植就無法開展。”該公司總經理劉洪慶說。
據記者瞭解,一個綠化項目的核心團隊由項目經理、項目負責人、施工員和養護員組成,總人數在10人以內。隨着新區綠化項目的增多和綠化面積的不斷擴展,技能型人才的緊缺開始困擾園林綠化公司一些工程的開展,“我們公司現在臨港經濟區南部有一個綠化項目,因爲缺人,負責這個項目的經理是公司從別的綠化區域調過來的,在跟進這個項目的同時,原有項目還是這位經理負責。近幾年,一個項目經理常常身兼數個項目。”海林園藝綜合辦公室主任周巧鳳告訴記者。因爲工作的原因,周巧鳳經常和同行業的一些人員有交集,“不光是我們公司這樣,我也經常聽到他們抱怨缺人,尤其是懂技術的。”
招聘成工作新常態
記者走訪新區數家園林綠化公司瞭解到,網絡和人才市場是他們解決“用人之急”的兩條主要渠道,在這兩條渠道里,通過網絡招聘是首選。
周巧鳳告訴記者,她所在的公司急需人才這種情況大概是從3年前開始的,“近些年,公司在新區承接的項目進展很快,但公司沒有提前進行一個人才儲備,這也算是我們在用人方面的一個失誤吧。”
在周巧鳳印象裏,從2013年開始,她每隔幾天就在一些大型網站上發佈人員招聘廣告,“到現在也是這樣,還是經常發佈。”每天上班之後,周巧鳳首先要做的是打開郵箱查看收到了幾份應聘簡歷,“如果不是在跳槽高峯,收到的簡歷會很少。”2015年年初,因爲缺少一名項目經理,周巧鳳在網上發佈了招聘廣告,兩個月的時間她一共收到了十幾份應聘簡歷,經過篩選,公司最終找到了合適人選。“兩個月就招到了合適的,這是最快的了。之所以這麼快招到人,是因爲春節前後是求職高峯期。”周巧鳳說。
發佈招聘廣告、查收簡歷,已經成爲周巧鳳日常工作的一項內容。記者在走訪中瞭解到,新區不少園林綠化公司一些負責人事的辦公人員,日常工作中也重複着和周巧鳳一樣的工作內容。
缺少人才供給平臺
天津海林園藝總經理劉洪慶回憶說,他的公司是第一家在開發區註冊的民營園林綠化公司,目前,民營資本開辦的綠化公司已增加到數十家,“公司的數量一直在增長,但是與其匹配的人才並未相應增長。”
劉洪慶所說的“匹配人才”指的是掌握土壤改良核心技術的人才,而不是技能要求較低的日常養護專員。除了人才供給沒有跟上,園林綠化公司本身人才流失也是導致人才“捉襟見肘”的一個重要原因。據記者瞭解,海林園藝核心技術團隊約有30人,其中在本公司工作時間超過10年的僅佔整個團隊的5%。
流失的人才並沒有跳出綠化行業,而是走向一些規模更大、待遇更好的公司。小周曾在新區一家中等規模的綠化公司做施工員,半年前,在原公司工作了5年的他跳槽去了一家規模更大的綠化公司,“沒搞過綠化的人不知道這裏面的辛苦,都是苦髒累的露天工作,尤其是在新區搞綠化更辛苦,一片鹽鹼灘,連個陰涼地兒都沒有。工作的性質已經沒法改變,但是不同的公司給出的待遇有高有低,我們肯定會往高處走。”據小周說,他的新單位在子女入學方面能提供福利,還有職工食堂和班車。
儘管缺人,但急需人才的公司卻並沒有接納應屆畢業生的意向,“園林綠化專業本來就是一個冷門專業,每年的應屆畢業生不多,再分流到新區就更少了。而且從事綠化的技能型人才培養週期長,哪個公司也不願意去培養,所以就是難找也願意要有工作經驗的。”劉洪慶解釋說。
爲了解決人才問題,劉洪慶的公司也參加過新區的人才招聘會,“基本上都是在開發區舉辦的,效果很不理想。參加了幾次後發現用人單位招聘的都是業務員、銷售員之類的非技術崗,既然沒有需求單位,技能型的人才肯定不會光顧這類招聘會。”劉洪慶還告訴記者,據他了解,新區對技能型人才一直有需求,但是針對這類人才的招聘會卻幾乎沒有。“現在我們已經和中國農業大學建立了對接,我們會把需求人才告訴學校,學校會推薦相應的人才,我們提供實習崗位,儘量讓畢業生帶着成熟技能離校,這算是爲綠化行業注入新生力量吧。”劉洪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