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年6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說:
我們應該把本國利益同各國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努力擴大各方共同利益的匯合點,不能這邊搭臺、那邊拆臺,要相互補臺、好戲連臺。要積極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摒棄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舊思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一)文明的衝突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這句話是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不同文明之間的共處原則,被稱作是處理不同文化關系的『十六字箴言』。
費老這句話,非常具有中國式的傳統智慧。面對世界文明之間的關系,各國學者都有自己的深入研究與驚人論斷,其中影響力極為深廣的,便是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提出的『文明衝突論』。
『文明衝突論』提出在90年代初,面對冷戰後的世界格局,亨廷頓先生預言:今後國際間的衝突將主要在各大文明之間展開,這種異質文明的集團之間的社會暴力衝突(即斷層線戰爭)不但持久而且難以調和。
幾年之後,震驚世界的『9·11』事件爆發,其後全球恐怖事件不斷昇溫,這似乎正印證了西方現代文明與伊斯蘭文明之間的劇烈衝突,似乎正如亨廷頓所說:在未來,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衝突』——但是,這樣的顧慮,恰恰是因為某種文明存有『主宰全球』之意。
當西方文明中的代表者,用海洋工商文明形態影響下、以衝突的眼光打量世界文明要如何對峙的時候,中華文明裡的學者,是在用大陸農耕文明的核心理念釋讀著世界文明之間該如何相安。
這便是: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二)美美與共
西方文明,是起源於地中海岸、愛琴海岸的海洋工商文明,文藝復興之後,由於工業文明的崛起,逐漸發展為西方現代文明的形態。這樣的工商文明意識中,在呼吁自由精神的同時還自然會有競爭意識、在提倡平等觀念的同時還自然會有擴張意識。
中華文明,發源自大陸農耕文明,自給自足、靠天吃飯、宗族群居、經驗為重,所以農耕文明的傳統意識就是崇尚安定和諧、講究天人關系、重視家國倫理、祖先德行崇拜,體現為一種尊崇秩序、愛好和平、提倡互助、靜氣內斂的精神內核。
反戰爭、忌動亂,在中華文明這樣的意識裡,纔有了天人合一而以和為貴,纔有了坐中懷遠而抱朴守素,纔有了自食其力而中正仁和。
『各美其美』 ,就是守護各自的文化特征,——這是耕耘自己的土壤、收獲自己的果實、不侵略他人的家園土地、不駕馭他人的耕種法則;
『美人之美』 ,就是尊重他國的文化理念,——這是君子和而不同、有成人之美,而非越俎代庖、掠人之美;
『美美與共』 ,就是豐富世界的文化多元,——這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而非一種標准、一家之言。
『天下大同』 ,就是人類文明的共同繁榮。 『天下大同』出自儒家經典《禮運大同篇》,友愛他人,親如一家,四海之內皆兄弟,人與人之間這樣彼此相親相愛的相處之道,其實也是文明之間彼此理解尊重的相安之法。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樣的文明共處之道,是在中華文明大地上淵遠生長的觀念傳統。
(三)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不是一成不變而固化的,是隨時代發展而向新的,這樣流動的文明纔真正具有生命力。
根植於農耕社會裡的傳統生產方式,在現代都市文明中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華文明,必須要在這『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裡,盡快確立適於現在和未來的價值觀念。——這種觀念,是立足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使古今民族精神一脈相承;是超越了古代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能具有現代意義和發展眼光;是能體現民族文化的獨特性、能符合人類追求的共同性、能傳承中華美德的優秀性、能承擔世界發展的未來性。
而這,至關重要,關系到中華文明動態的生命線。價值不定、定位不清,中華文明就無法重振旗鼓、立足長遠。
價值觀的確立,是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在今天的精准提煉和在未來的有力引領,是對民族精神的喚醒、凝練、統領、認同。
更是中華文明在世界中的坐標和形象。
中華文明的從古至今、乃至未來的總體態勢和重要精神,體現為一種中和式的文明形態。中,不偏不倚謂之中;和,協調敦睦謂之和。中正仁和,允執闕中,守中致和,以和為貴,是中和式文明的總體價值追求。
中和式文明,在世界文明碰撞與衝突的劍拔弩張裡,將越來越顯示出一種鼎鼐調和般的和緩而堅定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