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中國人民銀行4月20日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以來,記者走訪本市多家銀行發現,銀行近期發售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沒有明顯變化,部分中小銀行開始加推掛鉤股市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希望藉助紅火的股市分“一杯羹”。
記者走訪發現,本市多家大型銀行近期推出的理財產品仍以3個月至半年期爲準,保本型理財產品收益大多在5%以下,非保本型產品的預期收益在5.2%左右。中小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較高,有的保本型理財產品預期收益就在5%以上,非保本理財產品頻頻突破6%。例如一家城市商業銀行新推出了“母親節”專屬理財產品,5萬元起50天投資期限的預期收益達到6%。還有一家本地銀行新推出一款投資於滬深證券交易所發行私募債券等標準化資產的理財產品,投資起點50萬元,一年期產品的預期收益高達6.7%。
金融界市場研究中心專業人士表示,居民存款出現了向股市搬家的苗頭。爲應對居民對股市投資熱情的高漲,把存款留住,部分銀行加大了搭車產品的發行力度。除了結構性產品,直接投資於股市的淨值型產品也成爲銀行近期的主打。但業內普遍認爲,我國5月1日開始實施存款保險制度,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將難以走高。除收益率下滑外,達不到預期收益率的銀行理財產品可能會增多。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一季度到期理財產品數量爲15187款,披露實際收益率的產品爲9713款,披露率爲64%。在披露到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中,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產品共計228款。其中5款爲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其餘223款均爲結構性理財產品。人們挑選結構性理財產品一定要留意潛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