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和昇級,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競爭比的將不再是GDP和速度,市場競爭也要從過去主要靠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區域經濟一體化范圍不斷擴大,將形成大跨度的經濟帶,如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等,優化空間格局成為國家重要的經濟發展戰略。要適應和引領這些新常態新變化,必須從根本上破除本位主義狹隘的競爭思維。狹隘的競爭思維催生的不當競爭手段,如制定不利於競爭的地方法規或公共政策、賤賣土地等稀缺資源,不顧資源稟賦競相以『優惠』政策盲目爭搶項目等,破壞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造成產能過剩、重復建設,阻礙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阻礙市場在配置資源中決定性作用的發揮,阻礙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的實施。
在我國以政府推動市場機制形成的過程中,地方保護主義在各地以不同形式普遍存在,是狹隘的競爭思維的典型表現。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市場機制正是通過優勝劣汰的競爭,迫使各市場主體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改善管理、積極創新,從而達到提高效率,優化資源配置的結果。我國30多年改革開放的成就也得益於引入市場、引入競爭。但也正因如此,狹隘的競爭思維在我們的市場經濟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大量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有GDP考核指揮棒的問題、有仕途昇遷的問題、有財政體制的問題、有地方利益的問題等,但是唯GDP應是根本動因。
新常態下,改革向縱深推進,不以GDP論英雄將成為常態。早在2013年,中央組織部就印發了《關於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乾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規定,不能僅僅把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作為政績評價的主要指標,不能搞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排名,對於造成生態嚴重破壞的、盲目舉債留下一攤子爛賬的,已離任的也要追責。而轉方式調結構、統一全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建立有序規范透明的市場環境,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則是中央為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對我國下一步經濟工作的戰略部署。對於那些習慣於以狹隘競爭手段謀取一區一地局部利益,習慣於以狹隘的競爭思維思考地方發展和個人官位的領導乾部來說,必須打開視野、轉變思路、建立新思維。
樹立統一大市場思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當前需要我們以統一大市場的思維,加快推進一系列工作: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建立統一完善的市場交易法律制度,運用現代科技和管理技術,促進商品和要素的流動,大力發展資本和其他要素市場,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樹立法治經濟思維。經濟新常態是我國邁向現代市場經濟的新階段,要求每個市場主體必須牢固樹立法治經濟思維,遵從並以敬畏之心學習和運用法律解決市場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突出問題。
樹立規范規則和有序競爭思維。破除狹隘的競爭思維不是不要競爭,競爭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是保持市場經濟活力的根本動力。合作與競爭之間不是簡單的對立關系,有序競爭也是一種合作。引領新常態需要有序競爭和適度競爭,避免同質化競爭、無序化競爭和惡性化競爭。各地應發掘本土資源,放大本地特色和優勢,加強合作交流,發揮整體優勢,共同營造便捷優良的發展環境。
樹立開放的創新思維。開放的創新是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對傳統創新思維的顛覆。開放的創新以實現創新要素在不同市場主體之間的共享,構建創新要素整合、共享和創新的網絡體系。開放的創新可以使市場主體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獲得更多的收益與更強的競爭力。開放式創新將是發現培育新增長點、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時代引擎,是引領新常態的重要創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