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崔文佳
從普通用戶到大國總理,之所以一“網”情深,是因爲網絡對生活的滲透程度日益提高,更是因爲其背後蘊含着經濟發展的大問題。究竟當以怎樣的作爲與擔當才能不負衆望,是所有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企業都應思考的問題。拿出“善其身”的自覺,“善天下”的襟懷,與國運民祉同頻共振,機會就越多,紅利也會越大。
“有些發展中國家的網速都比北京快”,“現在很多人,到什麼地方先問有沒有WiFi,就是因爲我們的流量費太高了”,“老百姓很清楚,你的網費、流量費太高,他就不用了”……近段時間,李克強總理多次敦促提網速、降網費,獲得網友們一致力挺。日前,工信部發布“關於推進網絡提速降費相關政策簡要情況”,提出14條舉措、2015年底的具體工作目標以及2017年發展目標。三大電信運營商也公佈了各自提速降費的方案,儘管有些舉措被網友吐槽“沒誠意”,但改革的序幕已然拉開。
中關村的街頭曾立過一塊標牌:“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從與互聯網“全功能連接”算起,21年間已有6億多中國網民踏上了這條信息高速公路。實際上,網絡的普及只是我國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成就的縮影。這份成就釋放出的生活便利,每個人都深有體會。只不過,在爲“修路工程師”點讚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指出,相較於技術的突飛猛進,中國運營商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意識還沒有那麼給力:一來網速慢,帶寬居世界80名開外,甚至不及世界網速平均值;二來資費高,有人調侃“忘了關4G,一覺起來房子都歸運營商了”;三來服務差,流量清零等規定始終難逃霸王條款之嫌。想想這些不盡如人意之處,也難怪網友大呼“總理懂我!”
從普通用戶到大國總理,之所以一“網”情深,是因爲網絡對生活的滲透程度日益提高,更是因爲其背後蘊含着經濟發展的大問題。過去我們常說“要想富先修路”,在今天的時代語境下,一條信息高速公路改變着人與社會的互動規則,也重構着國與國交往的新格局。它不僅是全面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更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提升國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字頭的三大運營商,承擔的責任不會隨技術進步而變少,肩負的使命也不會隨產業升級而減輕。究竟當以怎樣的作爲與擔當才能不負衆望,恐怕是所有國企都應思考的問題。新常態下,只有解出了這道題目,才能延續肩負的光榮與夢想。
延續光榮與夢想,需要國企有“善其身”的自覺。企業是什麼?是不斷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組織,是隨時根據供需關係變化作出理性反應的市場主體。多年來,一些“中”字頭、“國”字頭企業憑藉地位優勢和政策紅利“偷懶”,沒有在管理服務水平的提高上投入足夠精力,弱化了自身的企業屬性。主動適應新常態,就是要通過改革進一步釐清政府和企業的關係邊界,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就是要規範經營決策、提高企業效率,倒逼央企、國企強化服務理念,適應新的市場化、國際化競爭形勢。就拿電信領域來說,提速的重點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降費的關鍵要引入競爭。運營商大可不必視此番改革爲零和博弈,讓技術、管理、服務齊頭並進,加快電信行業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不正是現代企業的應有之舉?
延續光榮與夢想,更需國企有“善天下”的襟懷。“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企業也是如此。尤其是這些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企業,理應致力於基礎設施建設,服務於國家戰略需求。更何況,市場經濟的種子本就具有兩極分化的衝動,將其植入社會主義的土壤,就是爲了結出公平果實。國企的所有制設計,也是爲了提供這種“公平養料”。因此,在競爭逐利之外,國企更應胸懷天下,注重公益回報。就當下而言,中國經濟增長、轉型、改革深度融合的特點突出,“互聯網+”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都旨在用新興的移動互聯產業帶動傳統產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從這個意義上再看提速降費,運營商應當領悟到使命所在,不能將此番改革簡單化、片面化。拿出發展的眼光,與國運民祉同頻共振,機會就越多,紅利也會越大。
改革是時代的主題。對這些企業中的“大塊頭”來說,瘦身健體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立竿見影。對此,我們當有理性的認識,也當有足夠的耐心。如今,頭三腳已經踢開,只要這些國企堅持與時代發展同步,與國運大勢共命,與民意訴求一心,時時不忘卻實業報國的光榮與夢想,定能驅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再創輝煌。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