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形意拳、漢沽飛鑔、評劇、搶網高蹺、漢沽逗龍、紅星落子……濱海新區一批國家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陸續走進校園,開發了孩子們的興趣,通過幫、傳、帶的方式,進一步傳承濱海新區傳統特色文化,也涌現了一大批在本市乃至全國有一定影響的“小明星”。
功夫娃習武三年多技藝高超屢屢奪冠
2015“宏舜杯”京津冀傳統武術交流大賽日前開幕。來自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127個代表隊,近2000名武術選手齊聚一堂,以武會友。大賽設有傳統拳術、傳統器械、對練項目三類大項,近70個小項,涵蓋了京津冀三地武術流派的各種套路。代表濱海新區參賽的年僅9歲的唐建翔技高一籌,獲得形意拳術金牌,這不是唐建翔首次獲得金牌。近年來,唐建翔先後獲得多項國際傳統武術大賽金牌,成爲名副其實的功夫小明星。
昨天上午,記者在漢沽體育館武術健身俱樂部內看到,一羣孩子們正在教練的指導下做基本功練習。個子不高的唐建翔被簇擁在中間並不顯眼,但他的動作規範、到位。這個來自漢沽普通家庭的孩子,學習武術還不到4年。2011年底,當小建翔被第一次帶到漢沽體育館的時候,看着周圍陌生的環境,他害怕地抱着媽媽哭了起來。在父母的陪伴下,小建翔克服了害怕心理,跟着教練認真地學起了形意拳,而且很快就顯露出對武術的濃厚興趣。2013年,在北京國際傳統武術邀請賽中,小建翔是世界各地1131名參賽者中年齡最小的隊員,但他用稍顯稚嫩卻乾淨利索的動作征服了裁判,獲得了形意拳技藝、判官筆技藝幼兒組的兩枚金牌。
據瞭解,形意拳在濱海漢沽流傳了上百年,有廣泛的羣衆基礎,2012年被濱海新區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但目前真正會打純正形意拳的人、尤其是年輕人越來越少,這項民間藝術正處於斷層階段。爲了讓形意拳這一非遺項目能夠傳承下去,天津市社會體育一級指導員、漢沽武術名家李鐵明於今年初成立漢沽武術健身俱樂部後,就把向娃娃傳授形意拳作爲首要任務。目前,武術俱樂部有會員230多人,最小的只有4歲。小會員們已在北京國際武術邀請賽等多項比賽中,獲得9枚金牌、8枚銀牌。
李鐵明說,小建翔是一個能吃苦、功夫底子不錯、品行很好的孩子,希望他能理解武術的內涵,把中華傳統發揚光大,做個真正的武術傳人。

6歲小男孩傳承國家級非遺項目
家住濱海新區寨上街華陽裏的王寶恩雖然只有6歲,但他漢沽飛鑔的打鼓“鼓齡”已經有3年。從當初敲板凳練習,到現在隨飛鑔隊演出,他已經掌握10多個漢沽飛鑔的鼓點套路,成爲漢沽飛鑔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最小的傳承人。
咚咚咚、咚咚咚……昨日,在濱海新區濱河公園小廣場,漢沽龍舞飛鑔老會的飛鑔隊員們正在練習,爲參加6月14日非遺日展演做最後準備。飛鑔隊員們在鼓點聲中,翩翩舞動,其中最大的亮點非小寶恩莫屬,只見他站在高凳上,手起槌落、鼓聲陣陣,時而激揚,時而舒緩,手法猶如行雲流水。
“這孩子從小就坐不住,連吃飯都要在桌子上敲敲打打,節奏感挺強的。”提起小寶恩癡迷漢沽飛鑔,姥爺陳伯勇打開了話匣子。小寶恩兩歲多時,就能在家中的板凳上敲出鼓點來。有一次,陳伯勇帶着小寶恩到公園玩,正巧趕上一支飛鑔隊在練習,小寶恩哭鬧着要敲幾下鼓,沒想到這隨意的幾下竟敲出了節奏和韻律,周圍七八十歲的飛鑔愛好者看到這小傢伙的天賦,不住地稱讚並建議陳伯勇讓孩子學習飛鑔。從此,小寶恩就迷上了漢沽飛鑔。
“其實,漢沽飛鑔的鼓點有很多套路,都是口口相授,不好掌握。但小寶恩有這個天賦,一教就會。”漢沽飛鑔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李西鐵告訴記者,目前小寶恩正在跟他系統地學習漢沽飛鑔。“假以時日,小寶恩會成爲漢沽飛鑔的希望。”李西鐵說。


評劇小明星登上大舞臺
冬季裏雪紛紛,梅花雪裏顯精神,水仙在案頭添啊添風韻,迎春花開一片金……日前,在漢沽文化館小劇場舉行的“評劇童星演唱會”上,年僅6歲的孫悅淋演唱的《花爲媒》選段,博得了臺下觀衆的陣陣掌聲。別看孫悅淋年紀小,已經登上了華藝·小梅花藝術基地全國巡演、新絲路中國國際少兒才藝大賽、濱海新區春節聯歡晚會等大舞臺,她還是中國評劇新派最小的傳承人。
昨天上午,記者見到孫悅淋時,她正在老師譚雲的指導下,學習評劇《楊三姐告狀》,一招一式很有功力。
孫悅淋是跟着姥姥李鳳雲長大的。三歲多時,有一天晚上,李鳳雲帶着她到濱河廣場看廣場舞,沒想到,聽到歡快的舞曲後,小悅淋情不自禁地跳起來,引得衆人圍觀,但她一點不怯場,還是盡情地自由發揮。
“那時候我就覺得這孩子有文藝天賦,想在這方面培養培養。”李鳳雲告訴記者,由於她非常喜歡評劇,就買來很多評劇光盤,讓孩子在家裏學唱。聽過幾回後,小悅淋自己能把腔調準確地唱出來。看到孩子在評劇方面的天分,李鳳雲召集家人開了一次家庭會議,把培養孩子學評劇的想法正式提了出來,並得到家人同意,於是決定讓她拜師學藝。
隨後,她找到漢沽評劇名家譚雲,在聽過孫悅淋的演唱後,譚雲當即收了這個學生。從那時起,小悅淋開始了專業評劇學習,進步非常快,現在已經會唱《花爲媒》《劉巧兒》《金沙江畔》《楊三姐告狀》等20多段知名選段。
“漢沽評劇有廣泛的羣衆基礎,人們愛唱、愛看評劇,被譽爲紮根民間的‘流行樂’。”譚雲告訴記者,漢沽評劇的傳承發展已有百年曆史,中國評劇第一科班“慶春班”就誕生在這裏。2009年,漢沽評劇被列入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作爲中國評劇新派第三代傳人,譚雲原在漢沽評劇團工作,現在雖然不再從事專業的評劇工作,但她深愛評劇。在她的培養下,10多名評劇寶寶藝術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中優異者已經取得了多項市、區、乃至全國多項獎項。“小悅淋扮相俊俏、演唱滿宮滿調,是一個好苗子。今年1月8日,中國評劇院新派評劇名家戴月琴收她爲徒,成爲目前中國評劇新派最小的傳承人。”譚雲告訴記者。
據李鳳雲介紹,在學習評劇的這段時間裏,小悅淋還參加了20多場比賽和演出,均取得很好的成績和好評,先後獲得多個獎項。“對於她今後的發展,我持順其自然的態度,成名成家固然好,但假如有一天她興趣轉移了,我也支持,只希望她快樂成長。”李鳳雲說。

相關鏈接
讓非遺走進孩子心靈
去年以來,新區非遺保護工作更爲突出小傳承人的培養,尤其強調文化部門與教育部門的通力合作。目前,漢沽飛鑔、評劇、河頭落子、紅星落子等多項非遺項目均已在學校設立了相關的校本課程,增強學生對非遺項目的認知與關注。
“濱海新區非遺項目涌現了一批好苗子固然可喜,但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現象依然存在。所以,新區非遺的傳承任重道遠。”天津市口述史研究會會員、新區民俗文化專家李瑞林告訴記者。非遺既是草根文化又有經典國粹,通過宣傳認識國粹的價值,通過參與體味傳統的魅力,通過認知汲取文化的真髓,當務之急是讓“非遺”真正走入孩子們的心靈。
李瑞林說,要做好非遺項目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就需要把“非遺進校園“活動開展得更加深入,同時需要社會各部門、機構、企業、民間團體、傳承人等鼎力合作。通過培養懂專業、會管理、能運作的高素質專業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經理人、企業家,促進非物質文化產業理論的探索,使真正懂得文化、市場、經濟和管理的複合型高素質人才,投入到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實踐當中。此外,政府部門還應加大投入,加強對非遺項目的保護、研究、推廣、宣傳。據瞭解,爲加強非遺項目保護,濱海新區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團隊)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辦法規定,濱海新區建立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團隊)傳承獎勵機制,對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團隊)帶徒傳藝、培訓講習、整理出版有關資料、展示展演、學生交流等活動給予一定的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