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記者當日在中國東北最古老城市遼陽的文廟看到,不少考生手持寫着祝詞的香燭,走過狀元橋,進入廟中焚香,面對孔子雕像頂禮膜拜,以求在考試中金榜題名。(5月29日中國新聞網)
又是一年流火六月,又是一年考試季節。每年中考高考前夕,全國各地都會或多或少地被媒體報道出考生或考生家長燒香祈福類的新聞。對於這種“年年考試年年拜,不信蒼生信鬼神”的行爲,主流輿論往往持批判否定態度,甚至直接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平心而論,考前燒香祈福確實幼稚可笑,不是什麼大事,也不能太當回事兒。但是,如果簡單粗暴地“一棍子打死”,直接扣上封建迷信的大帽子,就未免顯得大驚小怪、小題大做了。
什麼是迷信?度娘說——迷信專指人對事物的一種癡迷信任狀態、迷惘地相信。也指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因此。將不科學的事物認爲是真實存在的。即使是在科學領域,同樣存在着“科學迷信”。Encarta百科全書上對“迷信”的定義是:非理性地相信某種行爲或儀規具有神奇的效力。迷信是對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但又盲目地相信其說。“迷信”的含義更多的傾向於“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因此,理論上,人類對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着“迷信”的觀念,即使是在有些人從事科學工作,但他們也會抱某種“科學迷信”。
其實,大家都明白,考前燒香祈福的芸芸衆生之中,又有幾個人真的堅信一“燒”就靈、只要燒了香、拜了佛,就一定能夠金榜題名呢?又有誰會傻到只顧燒香祈福,而不去做好其他相關準備工作呢?說白了,絕大多數人無非就是尋求心靈慰藉,圖個吉利而已。現實中,不少學校的考前動員大會、誓師大會等激勵活動也同樣談不上有多少實際作用,之所以年年堅持,不也就是希望通過一定的形式來獲得一種心理安慰嗎?只要出於自願,不妨礙他人,就無可厚非。倘若一定要扣上封建迷信的大帽子,那麼,逢年過節,人們拜祭祖宗並祈求先人庇佑自己的行爲又該怎麼解釋呢?
現代社會,工作生活節奏大大加快,人們的生存生活壓力山大,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往往會不堪重負,抑鬱症、強迫症、焦慮、偏執等幾乎成了現代人的普遍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特別是對於考生來說,他們的心理壓力更大,急需得到有效緩解。筆者在1995年高考前夕,母校就請來氣功大師爲全體高三考生集體學習“捧氣貫頂法”(香功的一種吧),其目的不就是爲了緩解考生壓力嗎?因此,如果換個角度來思考,考生在考前燒香祈福基本上就是起了一種心理調節作用,無非採取的方式不太“科學”,容易讓人產生其他聯想而已。如果旁觀者只看到了氤氳繚繞的煙霧,那就會被遮蔽雙眼,容易想偏。因此,我們可以善意地提醒考生及家長,不能“迷信”燒香祈福,要尊重科學規律,以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理性的應考心態,做好考前的各項準備工作,但完全不必上綱上線地簡單武斷地扣上封建迷信的大帽子。
總而言之,對於考前燒香祈福,我們不能不分青紅皁白“一棒子打死”,而應該本着科學、理性和人性的角度,不提倡、不組織、不強迫、不干涉,做與不做,任由個體自願決定。
稿源:荊楚網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