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第二屆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本屆宣傳周以『共建網絡安全,共享網絡文明』主題,由中央網信辦、中央編辦、教育部等十部門共同主辦,6月1日至7日在全國各地同步開展。中央網信辦呼吁全社會攜起手來,大力培育有高度的安全意識、有文明的網絡素養、有守法的行為習慣、有必備的防護技能的新一代『中國好網民』。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正深度介入人們的生活,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很難想象今天的人們離開網絡後究竟該怎樣生活。而類似社交、網購等互聯網業態,很多人早已耳熟能詳。然而,互聯網在方便你我他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次生災害』,比如,網絡謠言、詐騙、竊密等事件時有發生,惡意中傷他人、詐騙錢財、侵犯隱私等違法犯罪行為屢禁不止,已成為危害公共安全的『毒瘤』,網民對打擊網絡有害信息和不法行為的呼聲越來越強烈,維護網絡安全迫在眉睫。
其實,網絡空間的失范、無序,我們每個人都是受害者。虛假廣告盛行、網絡欺詐、惡意造謠誹謗、粗鄙無厘頭的謾罵……諸如此類的現象,不僅污染了公眾視覺,玷污了社會道德,而且涉嫌違法犯罪,損害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還會助長網絡空間戾氣橫行,傳播一波又一波的負能量,對自己更無絲毫益處可言。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維護健康的網絡生態,推行『網絡空間法治化』必然是題中之義。正如中央網信辦主任魯煒所說:『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法律底線不可逾越,網下不能做的事網上同樣不能做。要用法律的尺子來衡量自己在網上的言行,講誠信、守秩序,自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築牢網絡安全的法治屏障。』
作為網民,我們需要懂得,網絡表達雖然是言論自由的延伸,但並非沒有邊界,同樣需要受到法律法規制約,有所為更要有所不為,而動輒造謠謾罵,付諸非理性的行為,顯然不是一個公民應有的作為。我們不妨經常問一問自己,有沒有充當網絡負能量的『幫凶』和非理性聲音的『放大器』?有沒有褻瀆文明底線和法律尊嚴?
『正人先正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增強自律,規范自身行為,自覺做到『不逾矩』;同時,嚴守法律底線,切實讓法律入腦入心,依法上網,唯有如此,纔能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讓網絡更多地發出好聲音、傳播正能量,真正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