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東方之星”夜航傾覆,四百餘名乘客生死未卜,舉國震驚哀慟。搜救仍在繼續,沉船原因仍需調查,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是,風雨交加的惡劣天氣讓船難更爲致命。
氣象人員綜合氣象監測、雷達監測資料和現場查看,認定事發時段長江武漢段出現風力12級以上龍捲風,屬於局地性、小尺度、突發性強對流災害天氣。
與颱風、暴雨、洪澇、乾旱等公衆熟知的災害形態相比,龍捲風在中國的自然災害譜系中屬於偏門冷科,水龍捲的發生更屬小概率事件。突發的極端天氣事件讓人們關注氣象監測和預報,更思考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應對和處置近在眼前的自然災害。
【預警有難易】
自然的摧毀力量無法阻擋,人類卻可以運用科學手段預知風險,減少損失。世界氣象組織專家說,面對自然災害侵襲,發佈預警重要,及早在各部門之間通氣和聯動,強化受衆對災害影響的認知同樣重要。
世界氣象組織天氣與減災服務司司長湯緒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龍捲風的小範圍、小尺度、突發性決定了它很難預報,只能作短時臨近預報,主要依賴雷達監測。
通常,雷達監測雷雨雲時,一旦發現鉤狀回波,就意味着可能形成龍捲風,結合觀察具體天氣現象,可以發出龍捲風預警。
湯緒說,美國龍捲風多發,監測技術領先,能在龍捲風抵達前十幾分鍾發出預警。而一些龍捲風少發的國家對這一災害的關注不高,技術和資源投入不足,預警和預報相對困難。
湯緒說,世界氣象組織鼓勵各國氣象部門在發佈預報的同時給出風險預警,讓公衆獲知先前在相仿天氣狀況下可能出現的災害形式。這種基於預報的預警更爲直觀有效。
【聯動重實效】
湯緒說,儘管龍捲風等小尺度的自然災害難以準確及時預報,但全球範圍內,更大尺度的其他自然災害預報已經足夠準確。比如,兩年前超強颱風“海燕”橫掃菲律賓,從颱風路徑到登陸時間,菲律賓氣象機構的預警和預報都堪稱“完美”,可風暴依然造成驚人破壞,致使6000餘名民衆喪生。
“這充分說明,要防範自然災害,僅有預警遠遠不夠,還要有與災害預警關聯的標準化聯動及其有效實施。”湯緒解釋,標準化聯動主要包括災害發生前各部門間的提早通氣準備、應急響應和統籌協調。
這名世界氣象組織官員說,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災害預警標準化聯動做得不錯,一些有益經驗值得借鑑,不過仍有改善空間。已在不少地區實施的“早通氣制度”就是範例。
比如,在臺風等極端天氣露出蛛絲馬跡而尚未達到向公衆預警程度時,氣象部門及時跟蹤會商,提供預報指導意見;地方政府提前制定預案,與潛在受影響部門和民衆通氣聯動,以便採取防範;應急、防汛、供電等防災要害部門提早統籌,相互協調。
湯緒說,標準化聯動的實質是風險分析,先要搞清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與相互關聯,從而制定標準化聯動預案,還要通過不斷演練和實踐把效果發揮到最佳。
【認識要到位】
自然災害常引發連鎖反應,如同推倒一串多米諾骨牌。氣象部門對災害預警的發佈到位後,用戶對預警信息的接收和評估也要同步到位,才能真正把損失降到最低。
“對災害的認識、防災減災的知識和技術準備,是一門學問,”湯緒說,用戶接收到災害預警的有效信息後,要掌握防災知識,更要把信息轉化爲認識和行動。
以長江船難爲例,同行其他遊船接收到天氣預報後,判斷天氣惡劣,風險較大,選擇臨時停靠,“東方之星”則爲趕路繼續航行,最終遭遇不測。這就是對災害預警信息的接收和評估出現了偏差。
湯緒認爲,在中國,公衆尚未意識到防災減災教育的重要性,防災減災知識尚不夠普及,而在一些發達國家,防災意識早已深入人心,成爲標準程序。
比如,經常參加國際會議的湯緒注意到,每當入住酒店,經理在歡迎客人之後都會拿出一份安全規範,告知入住者發生地震等災難時,緊急出口和逃生通道在哪裏。這樣的操作國人聽來似乎不可思議,發達國家民衆已經習以爲常。
【極端需防範】
今年以來,全球各地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從印度的高溫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乾旱,從美國南部的暴雨到菲律賓的颱風,種種跡象表明,本次厄爾尼諾勢頭強勁,或將引發更多極端天氣事件。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4月,全球陸地和海洋表面平均氣溫是有氣溫記錄以來第四高的4月;1月至4月的全球平均氣溫則是1880年以來最高值。
中國國家氣候中心預計,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將持續至秋季,達到中等以上強度,但弱於史上最強的1997/1998年度厄爾尼諾。
湯緒說,氣候變暖引起全球氣候形態的位相變化和偏移,導致極端天氣事件和小概率事件頻繁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對自然災害的有效預報預警、制定標準化聯動預案、加強公衆防災減災教育顯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