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1世紀以來,以前蘇聯和中東北非地區爲核心地帶,“顏色革命”跨越歐亞非三大洲,形成了浪潮式運動或連綿不絕的國際政治事件。各國的“顏色革命”大多以美麗的花朵命名,但幾乎都結出了令人難以下嚥的苦果。
“顏色革命”作爲國際政治的邏輯結果,其發生有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顏色革命”是冷戰以西方“勝利”方式終結的後續事件。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採取“民主擴展”戰略,不僅威逼“非民主國家”或加以和平演變,也伺機推進“民主欠發達國家”的“民主化升級”,以達到西方標準。如果把冷戰終結與蘇聯解體比喻爲一次國際政治大地震,那麼,連續發生的“顏色革命”,就是不斷的餘震。
其次,“顏色革命”是以西方制度爲圭臬的單一化政治思維的結果。各國國情不同,政治制度、價值觀念、文化傳統、發展條件與國際處境甚至矛盾的癥結都不同,不存在適用於所有國家的單一的政治制度、發展模式與解決矛盾的方案。然而,各國“顏色革命”的發動者都有一個共同的觀念基礎,就是奉西方制度爲圭臬,加以效仿。然而,用西方制度這一張藥方,豈能治好各國不同的病症!烏克蘭和埃及是其中的典型。兩國都是政治長期動盪,腐敗不治,經濟乏力,民衆關切的問題卻沒有得到解決。
再次,發生“顏色革命”的許多國家確實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積累了許多矛盾,呼喚改革;但另一方面,這些矛盾不是短期之內才形成的,何以突然以“顏色革命”的方式爆發呢?有些被視爲“專制獨裁”的領導人甚至統治國家幾十年了,又何以一夜之間被街頭政治所推翻呢?另一方面,何以“顏色革命”的發生呈現爲浪潮式運動的“集體現象”?思考這些問題,不可忽視“顏色革命”發生的一個基本背景,就是冷戰後加速到來的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信息傳播的即時性使得一國爆發的“顏色革命”具有的“示範效應”被強化,從而容易出現集體聯動性。同時,經濟全球化使國家間競爭加劇,深化了一國之內原有的矛盾,互聯網與新媒體進一步將這種矛盾誇大並進行密集傳播,對變革的呼喚往往在極短時間裏即可形成較大聲勢。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幾點教訓:其一,西方將“非民主國家”和“民主欠發達國家”納入其定義的民主化軌道的意圖,不會輕易放棄。所以,不能只是就事論事看待“顏色革命”,而要從國際政治的體系性變遷來看。其二,各國國情、政情、民情等不同,照搬西方的發展道路與政治制度模式,不僅不能達到社會變革的目的和民主的期望,反而會導致國家的亂局,必須在觀念上“去西方化”,破除“西方制度迷信”,而要因地制宜,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與制度模式。其三,要順應時代潮流,積極主動實行變革,與時俱進,創新治國理政方略。
(作者爲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