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近年來,新區吸引衆多外來務工者,但打工對他們來說並非終極目標。在國家鼓勵創新創業大背景下,更多的外來務工者躍躍欲試,乘勢創業,想打拼出一片天地。近日,記者走訪調查部分創業者,瞭解他們的創業夢想。
從結緣保潔到開辦公司
2014年底,畢海銀在開發區成立了“東方蜜蜂家政服務公司”,定位於服務中高端業主。這背後,是他在保潔行業十幾年的積累。
從小,畢海銀是那種不怎麼愛學習的學生。2001年,15歲的他看考學無望,又不想在老家種地,便在親戚的介紹下,來到天津開發區闖蕩,渴望混出個樣子來。當時開發區四大街以外都是荒地,泰豐公園還是個“屋村”,平房遍佈,企業也還少。畢海銀跟親戚一起進了一家保潔公司。從此,他與保潔結緣。
在摩托羅拉工廠做了一年多廁所“所長”,他成長爲一名領班,手下管理着30名保潔員。隨後,自信心爆棚的他離開保潔公司,尋找新的工作,卻接連受挫,最終重返保潔公司。此後,他先後在百事可樂、卡夫食品等大企業做保潔主管。2006年,因項目合同到期,無處安置的畢海銀被逼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畢海銀做出了創業選擇,“當時憑藉着做保潔多年積累的經驗,開公司做清潔。”
公司開起來了,因爲沒有關係,拉不到活兒,只好天天出去貼廣告。因爲沒有收入,工資也開不出來。好在一起創業的3個人都是原來的同事,大家並沒有離開。2007年,業務開始好轉。2008年恰逢奧運會,到處都在改造、裝修,業務量猛增讓公司快速發展壯大。此後,公司開始接管項目,還與大企業合作。合作過程中,畢海銀髮現,一些高檔住宅業主需要更爲規範的家政服務。於是,他於2014年底又成立了東方蜜蜂家政服務公司,公司員工如今已發展到幾十人。未來,他打算把連鎖公司開到市裏,再向京津冀擴展。
老鄉帶入門當上小老闆
來自湖北的個體戶王書全過着殷實的小老闆日子。從剛開始進工廠做工,到在老鄉“薰陶”下幹起小老闆,銷售箱包、手錶等時尚用品,十幾年來,湖北人王書全一直在濱海新區。十幾年前,中學沒畢業的王書全來濱海新區打工,先進了一家電子廠。當時月工資才幾百塊錢,生產流水線枯燥無味,勉強幹了大半年,生性愛動的他便辭了職。辭職後,他到老鄉在洋貨市場的店裏幫忙,偶爾打些零工。
就這樣過了一年多,他漸漸瞭解了進貨渠道、成本價格、利潤空間等,覺得做這行有錢可賺。瞅準機會,王書全租下一個櫃檯,自己當起了小老闆。雖說自己幹更辛苦些,操的心也多,但是掙的錢都進了自己的腰包,算算還是值得的。
2008年,經親戚介紹,他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兩個人結婚,共同經營,如今孩子已經6歲了。兩年前,兩人拿出積蓄購買了一輛私家車,平時拉拉貨,年底回家和父母團聚的時候也開着。每年年底一家幾口跋涉上千公里回到老家,和親戚朋友聚餐時也會聊聊在濱海新區闖蕩的故事,侃侃賺錢的生意經,小日子過得波瀾不驚倒也幸福。近兩年,倆人一年下來能掙十幾萬塊錢,比打工要強一些。但回憶起創業之路,王書全也承認,如果沒有老鄉帶入門,想把生意做起來恐怕很難,至少要走不少彎路。
打算另謀出路的創業者
鄭鈺今年28歲,來自河北滄州。他早年從技校畢業,後來到天津一家汽車零部件廠上班。工資從最初的幾百元漲到兩三千元,公司還給上保險。可是,他天性中有種不安分的因素,5年前,看別人做人力資源中介賺錢,他便辭了職,拿出積蓄進入這個行業。
進入行業內才發現,競爭很激烈。規模大的人力資源中介公司擁有相對穩定的渠道,通過派遣輸送大量工人收取一定比例的勞務費;在用人旺季,務工者大量涌入,帶來的中介費、體檢費等也是可觀的收入。自己是新入行者,渠道需要開拓,收入並不穩定,只有在旺季才能在市場上分一杯羹。一年下來,好的時候一年掙二十來萬,少的時候才七八萬塊錢。公司自成立之初便“飢一頓飽一頓”,缺乏資本積累。雪上加霜的是,又碰上近一兩年製造業向自動化轉型升級,導致用工需求下降。公司一年的收入,刨去開支所剩無幾。幾個月前,他乾脆先關了自己的人力資源中介公司,打算另謀出路。
專業人士支招創業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像上述3人一樣,許多普通外來務工者都不甘於一直打工,心裏涌動着創業夢。
開發區天浩人力資源公司創辦人郭志永曾有過先進工廠後來創業的人生經歷。他告訴渤海早報記者,與二十年前相比,如今的創業市場已由粗獷變得精細化。以前創業,有點兒膽識,有點兒超前意識就能做,競爭者也不多,順着需求走總會有一些市場在那裏等着你;如今,各行業“生產能力飽和”,行業向精細化方向“深耕”,創業准入門檻越來越高,競爭越來越激烈。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於創業者來講,首先要有一個提高自己能力、瞭解自己、認識社會、行業學習的過程。最好有“牛人”帶,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創業準備期至少兩到三年,把自己技術練得精了,能做得比別人更好;維繫了一定的客戶羣,帶着客戶去創業成功率自然就高多了。
對大多數普通外來務工者而言,他們通常帶着見世面的態度外出務工,普遍學歷低、起點低,創業之前尤其需要接觸社會、平臺、企業,瞭解行業。只有不斷學習,提高對行業的認知度,再通過不斷處理事務的經驗累積,創業者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在創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