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花白頭髮、精神矍鑠的張貴永現居住在濱海新區漢沽街道前坨里社區,這位1925年1月出生的老兵,曾爲抵抗日本侵略浴血奮戰,昨天,老人向記者講述了當年抗戰的情景。
12歲當上兒童團長
“我的抗戰經歷就像電影《小兵張嘎》中的嘎子一樣,從兒童時就開始了,是一部血與火的記憶。”90歲的張貴永說。張貴永出生在山西省五臺縣第二區王家莊村一個貧寒人家,曾擔任當地兒童團長、抗日青年先鋒隊隊長、青年救國會副主任,與地方抗日武裝民兵隊伍和八路軍指戰員一道抗敵。
1941年春,張貴永的家鄉淪陷爲敵佔區,被日寇侵佔半年之久。鬼子經常進村燒殺掠奪。在地下黨組織的安排下,他就周密調配兒童團員和抗先隊員的抗敵能力,在土道上埋地雷。當鬼子從炮樓裏出來掃蕩村莊時,這些青少年就誘敵上路。如踩踏地雷,鬼子和軍馬便會被炸死或炸傷。
爲給老百姓傳遞“鬼子進村了”的信息,張貴永常在村外山坡上站崗放哨。哨位上豎起一根粗細不等的樹棍,樹棍上端掛着衣物,放哨的站在山坡高處,密切注視着鬼子出沒的行蹤,若是觀察到鬼子沿着土道朝這邊走來時,就趕快推倒“消息樹”。老百姓遠遠看不到山坡上的“消息樹”了,爲儘早藏糧、躲避殺害爭取時間。
割線毀橋干擾掠奪
當時,日本鬼子的炮樓與駐守城關據點的上司經常互通電話,或請示掃蕩方案,或提出燒殺辦法。爲破壞敵人通訊設施,他就帶領隊員互相踩着肩膀搭成人梯,用鐮刀、斧頭或剪子,割毀剪斷電話線。並阻斷交通要道,損壞、拆毀公路橋樑。
村子通往縣城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公路,公路上建有土木結構的橋樑,可通汽車、馬車。日寇運送軍需物資的車輛經常路過這裏。他安排青先隊隊員和兒童團員分工合作,到了天黑,有的在橋頭附近站崗放哨,有的一鼓作氣拆毀橋板、橋柱,使鬼子車輛難以通行。拆橋時,如被敵人發現,他們就邊跑邊扔手榴彈,受傷時有發生。
趕騾運送軍需物資
1945年初春,抗戰到決勝階段。此時,他擔任晉察冀軍區第二軍分區後勤部運輸大隊的小隊長。那時,冰天雪地,道險坡陡,車輛難以通行,只能依靠騾子馱運軍用品。每個運輸小隊配備十匹騾子,五個戰士每人分管兩匹騾子的馱運任務。爲預防路經敵佔區帶來襲擾,他和戰友們每人的腰部纏裹着兩枚手榴彈,握緊鞭子趕着騾子,翻山越嶺,風餐露宿,每日平均徒步七、八十里。半道上如要通過敵佔區或遇強盜截路,他們就喬裝成馱運山貨的民伕,見機行事,或繞道而行,安全穩妥地把軍需物資馱運至抗日根據地。這項工作,他一直幹到抗戰勝利。
抗戰精神伴我一生
1948年8月,他從晉察冀軍區第二軍分區後勤部運輸大隊轉業到山西省陽泉地區物資公司工作。1949年10月,又被黨組織分配到中國鹽業總公司華北地區天津鹽業公司。1950年7月5日,調入漢沽鹽業公司(長蘆漢沽鹽場)。先後在分場、總場機關人事處、組織部、老幹部處任黨支部書記、科長、主任、處長等職。
離休30年來,他依舊爲企業老幹部日常黨務工作默默地義務奉獻餘熱。目前,他珍藏着各級黨組織頒發的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榮譽證書、獎盃、獎章40多枚(件)。曾先後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我們要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決不讓戰爭悲劇重演。”張貴永動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