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俗話說,多出汗、勤用心,地裏也能長黃金。北辰區青光鎮青光村果農張強就用心念好了自己的梨樹“種植經”。
記者走進的這片果園,是張強的,他種果樹已經三十多年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張強認爲,種地不僅僅是體力活,因爲想要種出好果賣出好價錢,還得勤動腦子。在這片果園裏記者發現,不同品種的梨種植和管理方式也不一樣。
果農張強對記者說:“豐水梨樹是皇冠梨樹的授粉樹,授粉樹上的豐水梨,我每年都給它套上袋,不然它的皮質不好看,皇冠我們這幾年觀察不套袋跟套袋口感不一樣,不套袋的口感要好一點所以我們這兩年就不套袋了”。
眼下,梨進入快速生長期。而因爲前些時出現的風雨天氣,導致掉到地上的爛果越來越多,張強既着急又心疼。平時就愛翻看種植指導書籍的他,這一次還真在書裏找到一個好辦法,實現了“變廢爲寶”。果農張強對記者說:“今年我本着地下爛果,颳風搖下來的果實不能食用的做成酵素。打樹上代替農藥,剩下的渣子呢,當有機肥埋在樹下”。
據瞭解,酵素中富含好氣性細菌、酵母菌和酶菌等有益的微生物羣體,能夠提高果實的含糖量和酥脆感。而通過爛果堆置發酵產生酵素是一種理想的無公害生物肥料,既能滿足作物對養分的需要,又可大大節約了生產成本。老張的“種植經”,就是農業創新的好典型,就是主動適應新常態,通過變革,挖掘出的更多種植方式,把果樹種出了門道、種出了新意。種地也好、其它行業也罷,創新創業就是當下的主旋律,就是各行各業跨越發展的制勝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