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清朝末年,武清區河西務鎮上有一位叫金振山的回民,時年20出頭歲。他從小就隨父親作米麪生意,歷練得非常精明能幹。當時河西務街上,每天從一大早兒起,總有大批做生意的人羣從四面八方涌來,由於街面上開的早點攤兒太少,加之經營品種不夠大衆化,很多人常爲吃這頓早餐而犯難。金振山瞧準了這個商機,便與父親商量開個早點攤兒。父親聽了很贊成,於是就選在一個最熱鬧的地段支起了一個攤位,並起名“金家果攤兒”。最初,他們只炸一種“套包子果子”。這種果子,先把一塊麪劑兒抻長,再將兩頭捏合,這樣炸出的果子很像馬肩上套的套包子一樣,故名。金振山爲人和善,在經營上講究貨真價實、薄利多銷,誰約一斤果子總是秤足17兩(舊秤16兩爲一斤),而且每個果子都炸的透熟香脆,因而深受大衆歡迎,並很快在街面上紅火起來。
河西務自古就是一處著名的臨河商鎮,那些吃早點的人,多爲南來北往的船工縴夫、肩挑車載的行商走販、扛包過斗的牙行腳伕,所以各個都是吃的多、幹得了的壯漢。這些人嫌吃果子不搪時候,還得到大餅攤兒上買些烙餅,再將果子捲起來吃。金掌櫃見此情景,便又增加了烙大餅這項主食。爲了與之配套,又對炸果子工藝進行了改進。新式果子將面劑加大,先擀成茶盤子大小的薄片,再在上面劃5刀,使其分成6劈兒,然後放進油鍋炸透。他家的大餅也與衆不同,其大猶如一面篩子,賣時用刀切成三角兒狀,裏兒面兒共四層,再將果子夾在餅內。這樣吃起來既鹹香適口,又禁飽實惠。爲此很多吃主兒不僅自己吃個肚飽,還要另買一份帶回家去給家人品嚐,甚至還有人拿它當作禮品來饋贈親友。幾經傳揚,金家果攤兒開始聲名鵲起,傳遍了京津兩地。至民國年間,趕上河西務逢集帶廟的日子,金果攤兒曾創下過一天用面上千斤的記錄。
要論金果攤兒大餅果子,確實有過人之處。一是用料精良。他家有碾子有磨有油坊,所有用料都是經過精挑細選和自己加工的。二是輔料獨特。他家將大茴香、小茴香、花椒等和鹽配在一起,炒熟後用小磨將其研成粉狀,用這種佐料烙出的大餅,比就着菜吃還香。三是工藝嚴格。他家烙的大餅,一斤乾麪刷七錢香油、撒2錢佐料。炸果子用油按2成比例兌入香油。四是用具考究。他家用的油鍋、餅鐺,非獲鹿鑄造的一律不用。餅鐺底部還要貼上一層膠泥,爲的是受熱均勻,使烙出的大餅既熟透又綿軟。據一位常吃金果攤兒大餅果子的老人回憶,他年輕時有一次去廊坊做工,因怕那兒沒有回民飯館兒,就帶了7張金果攤兒的大餅,一連吃了幾天,甭熥甭烤,依舊滿嘴噴兒香、綿軟如初。
後來,由於買賣越做越火,金振山就在街上租房開了一間鋪面,最忙時僱着6個人。到晚年他又把手藝全都傳給了兒子金寶成。這位第三代傳人,不僅繼承了金果攤兒的傳統手藝和經營理念,還教會了許多前來求教的同行,使金家首創的這道小吃越傳越廣,從此成了當地壓倒一切的當家早點。
解放後因政策原因,金果攤兒停業數十年。改革開放後,金寶成重操舊業,金果攤兒重又開張。1987年,中央電視臺《話說運河》攝製組專訪金寶成,並錄成音像節目在央視播放,天津市的一些媒體也多次報道過金果攤兒的發展經歷和經營特色,將河西務金果攤兒的大餅果子推崇爲大運河飲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如今,這道傳統小吃在不斷出新的早點行業中,仍牢牢的處於當家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