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一切還沒準備好,一位焦慮的母親就找上門來:“你是心理醫生嗎?能不能看看我兒子?”童永勝立刻迎了過去,“孩子怎麼了?我陪您去看看。”
童永勝是北京回龍觀醫院的醫生。這所醫院是北京最大的三甲精神衛生專科醫院。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發生後,童永勝接到任務趕赴現場馳援,爲需要的人進行災後心理干預。對此,他並不陌生,之前已有過多次經歷。
這位母親領着童永勝見到了自己的兒子。這是一個十幾歲的初中生。爆炸時,他的父親爲保護他而遇難,但孩子還不知道這個噩耗。他渾身發顫,一邊嚎啕大哭,一邊反覆叫喊着“爸爸找不到,爸爸找不到了”。童永勝知道,這個孩子雖然在肢體上完好無損,但精神上正陷入危機。
“他的狀況非常典型,他不僅遭受了爆炸帶來的驚嚇,而且面臨失去父親的痛苦。雙重效應的疊加足以對他年輕的心靈造成創傷。如果不及時給予干預,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童永勝說。
童永勝利用自己的專業技巧,慢慢地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使他感受到愛和關心,從而激發他內心的力量。第二天,這個孩子已不再痛哭,轉而變得極爲沉默,不願與人說話。再後來,他漸漸接受了現實,能與人正常交流。喪父之痛雖在,但他已不是完全失控了。
在這個過程中,童永勝和同事還對孩子的母親進行了心理干預。這位失去丈夫的婦人一樣需要關愛。可是,她的情況與孩子又不同。童永勝和同事讓她重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作爲一個母親,是孩子安全感的主要來源,如果她不能從悲痛中站起來,那麼孩子也不會真正好轉。母性是偉大的,最終她擔起了自己的責任,和兒子一同好起來。
儘管人們對災後心理干預還不太熟悉,甚至有些人對此還存在誤解,但是它的重要性卻不容忽視。事實上,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以後,精神科醫生已成爲醫療隊的“標配”。他們的任務是撫平人們心口的“傷”,讓心恢復溫柔的力量。
童永勝說,當遭受嚴重災難、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壓力,使生活狀況發生明顯變化,尤其是出現了現有生活條件和經驗難以克服的困難時,人們往往會進入“心理危機”狀態,出現絕望、麻木和焦慮的情緒,以及頭疼頭暈、失眠多夢、多汗和行爲障礙等症狀。
“在危機狀態,很小的刺激就會產生很大的反應。比如,一個凳子倒了,正常人看一眼,覺得只是凳子倒了,就過去了;可患者也許會一下子失控、尖叫、恐慌等,甚至喚起其心中糾結的畫面。這種狀態持續的話,對內可能誘發抑鬱乃至自殺傾向,對外則可能出現暴力反應。”童永勝說。
這也有生物學的解釋:神經內分泌軸中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在應激情況下活性增高,從而導致皮質醇等物質水平增高,最終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某些部位發生結構損害,最典型的是海馬、杏仁核和前額葉皮質的損害,主要表現爲神經元胞體、樹突和軸突的萎縮。
當然,在災難發生時狀況會更糟。童永勝說,災難會造成大量人羣的心理危機,而這些個體危機可能“交叉傳染”,導致羣體心理的負面效應,這就更加危險。因此,儘管心理治療真正成爲一個學科、建立行業規範只有幾十年,在我國興起甚至更晚些,但是世界各國包括我國都越來越重視災後心理干預。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認可,心理干預和身體治療一樣重要。也許它的作用不那麼外顯,但是在使人們擺脫陰影、重新步入生活正軌上絕對不是可有可無。
在給傷者的信中,醫療隊寫道:“我們知道,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面臨緊急意外時,不大可能做得更令人滿意。請您瞭解:您不是孤立無援的、脆弱的或是失常的人,您的反應是人們通常對災難的正常反應。”
在給遇難救援者家屬的信中,醫療隊寫道:“您也許會花時間整理親人的遺物,睹物思親。我們建議您書寫一部親人的傳記,緬懷親人的人生歷程,學習親人的生命經驗,接受和傳承親人的愛,以此紀念親人,讓親人永遠活在心中。我們親人的逝去,是因爲他們對這份工作的熱愛,對人民生命及財產安全的責任,我們有責任將這分熱愛延續。”
這些信分發到人們手中,默默地溫暖着大家。
實際上,在災難中,不僅那些受傷者和遇難者家屬需要心理干預,救援者也需要。比如這次爆炸事故中的消防隊員、醫生乃至志願者,他們每見到一位遇難者或者倖存者都可能會感到新的悲傷和空寂,也會由於“人類同情心一點點把心理能量耗竭”。
來自北京安定醫院的西英俊醫生就接待了一位同行。這位醫生家住在爆炸中心點附近,所幸身體沒有受到損傷。她仍能堅持上班,她知道災難救援需要醫生。然而,遭遇這種巨大的變故後,對那些血肉模糊傷者的恐懼以及無家可歸的慌亂終究擺脫不掉。她睡不着覺,吃不下飯,總是沉默。在同事的勸說下,她找到了西英俊。
西英俊耐心傾聽她的訴說,給她一個情緒宣泄的出口,瞭解她內心的困惑,並給予充分的理解,使她的情緒漸漸平復下來。以前不相信心理干預能解決問題的她,現在也開始信任心理專家。第二天下午,她給西英俊打電話,說想帶家人來做心理疏導,自己現在也開始面對現實了,正在想下一步生活該怎麼辦。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在治療師看來,心理治療既是一種技術,也是一門藝術。西英俊說,如果說身體上的治療還有各種設備、工具可以依賴的話,心理治療的“武器”就只有治療師和他的心。心理治療師通過專門的干預與技術實踐發展技藝,在實踐中共情和同情,從而爲那些需要的人帶來生機和活力。
心理治療師自己需要干預嗎?童永勝的答案是:“當然了!我們會更自覺地去接受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