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心理危機干預不同階段做不同事情。原則是心理急救,跟軀體急救是一樣的,應該科學施救。”心理危機干預專家何鳴強調,在重大事故發生時,心理救治不容忽視。
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發生的第二天,天津市衛計委和國家衛計委就組織147人的心理危機干預隊伍(心理專家和心理諮詢師、志願者),對傷員、家屬和救援人員開展了心理危機篩查。
心理疾患救治刻不容緩
目前,天津市衛計委心理救援隊派出的專家分別在泰達醫院、泰達心血管醫院、第五中心醫院和港口醫院開展救治工作。
截至8月24日下午15時,住院治療人數610人,其中危重症11人,重症28人,累計出院187人。截至目前,累計開展心理干預達1475人次,對發現重點干預對象開展心理干預352人次,開展災後心理危機干預專題培訓3次,發放健康宣傳材料1064份,心理援助熱線自事發共接聽熱點電話209通。通過這組數字對比不難發現,心理危機干預服務人羣數字要大於軀體受傷人數。
心理干預強調主動出擊,支持、傾聽、疏導、放鬆、催眠……心裏危機干預的處理方式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在重塑人們被災難擊垮的內心,給他們涅槃重生的希望。
心理危機干預因人而異
“一開始有些人可能會出現心理不適的症狀;有些人則表現得很鎮靜,只顧着對於生命和環境安全的擔憂,還體會不到自己的情緒。有人說‘我前幾天可鎮靜了,還會去幫助別人。過幾天就開始害怕甚至做噩夢,睡不好覺。’”天津安定醫院臨牀心理科醫生、港口醫院心理救援組組長劉梅告訴北方網新媒體記者,傷者心理同樣需要慰藉。
在經歷了災難事件以後,人可能會出現各種行爲的、情緒的、思維的改變。 “心理疏導不急於讓服務對象做出重大決定,甚至他們做了重大決定,我們也要勸他現在不是適合的時間。先把情緒平穩住,再討論其他。”何鳴說。
對於事故親歷者的心理干預救治,要儘量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提供各種行之有效的情緒、思維、行爲干預。處理情緒,和緩焦慮抑鬱情緒;控制住因行爲上的退縮、激動、憤怒等導致的攻擊行爲;思維、認知和行動上更陽光積極;如果還是不行就要用藥物的。與此同時,家庭成員都是互相影響的,因此還要進行家庭治療、干預。
事故中,有不少孩子受傷或者受到驚嚇,幼小心靈的救治需要特別照顧。濱海職業學院安置點接受心理干預的孩子最小的6個月大,最大的四五歲。受到驚嚇,孩子晚上睡不好覺,驚醒、大哭。大點的孩子會出現退行反應,比如已經斷奶了,現在要喝奶;已經不啃手指了,現在又開始啃手指等等。
劉梅說:“事故核心區附近小區有一個4歲的小男孩受傷,和家長一起住到安置點。孩子對颳大風特別害怕。孩子說大風把窗戶吹下來了,把他弄傷了。孩子晚上做噩夢,會驚醒,離不開媽媽。害怕窗戶,害怕風,讓媽媽把大風趕跑。我們就順着孩子的思維,告訴他大風跟小風不一樣。孩子害怕窗戶呢,我們就問孩子窗戶的風景好不好看。讓孩子慢慢接近窗戶,慢慢就不牴觸了。”
對於成人的心理救治,需要心理諮詢師巡查、安撫、陪伴。可喜的是,在一些居民安置點,有的人已經開始出去找工作了。大部分人生活開始步入正軌,情緒開始穩定,對未來有想法了。
一線人員心理干預不容忽視
心理危機干預人羣以同心圓的形式從內向外擴散。劉梅說:“首先受災人羣是最核心的干預人羣,接下來就是他們的親友,然後是接觸的工作人員、醫護人員等,還有目擊者也是需要干預的。”目前,心理救援隊已經開始關注醫護人員和救援人員的心理疏導。劉梅強調,心理干預技術必須科學應用,不能隨意重複。避免服務對象產生厭煩情緒。
“心理的反應是跟既往經歷、暴露的計量、受刺激的強度(單個事件的強度疊加的次數)、應對資源的方式有關,這一切可能導致不同人經歷同樣事件和刺激表現出不同的反應。”心理危機干預專家何鳴說,“一線人員首先要評估他們現在的反應如何,其次就是觀察發展的趨勢。讓他們趕緊換班,進行休整,不要再增加應激反應。讓心理治療師、精神科醫生給他們做心理評估和一些疏導,鼓勵他們做一些積極的放鬆活動,比如遊山玩水。適當的表彰和獎勵也可以讓前線人員感受到努力得到認可,是有意義的。這些都是很好的心理調試過程。”
一線救援人員會出現應激狀態,有的醫護人員本身家裏就受災了。劉梅表示,這樣的情況要特別關注。不同人羣干預的策略差不多,按需進行心理干預和疏導。有些人有誤區,認爲自己不能表現出軟弱。心理救援隊就通過舉辦一些講座,給大家普及心理健康常識。
避免次生影響產生二次創傷
心理危機干預往往還要處理心理上的次生影響即二次創傷,何鳴表示,隨着時間過去,心理創傷會慢慢恢復。隨着社會交往範圍變寬,服務對象眼界逐漸打開,讓產生二次創傷的時間延遲。針對互相影響的服務對象,要把他們的思維打亂,讓他們積極的東西匯合在一起。認識到自己最大意義所在,理智地考慮到更加現實地解決問題,而不是隻想着自己希望怎樣。希望不代表現實中那些可能的方面。
心理疾患包括輕中重度之分,對於情況比較嚴重的服務對象,心理干預專家需要密切觀察、追蹤,及時發現服務對象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
一位在事故核心區附近打工的外來務工人員身體受了輕傷,在居民安置點,他總覺得自己中毒了。心理危機干預專家何鳴剛剛給他做過催眠。他說:“他認爲自己中毒了。說‘我吃飯噁心,吃一口就嘔。昨天沒有嘔過,現在就嘔了。’我說‘你怎麼知道自己中毒了,查過血麼?’‘沒查過。’‘那你怎麼知道自己中毒了?你學過化學?’‘我初中畢業,沒學過化學。’‘不管怎麼說,中不中毒,現在你是安全的,大家跟你呼吸一樣的空氣。如果你嘔了,嘔掉,還繼續吃飯。你老是想着嘔,這也不能動,那也不能動,你心情也不愉快,不合算。所以你嘔了就嘔,繼續吃,吃進去就是自己的營養。’”類似先入爲主的想法會讓服務對象走進死衚衕,必須消除他們的心理顧慮,才能進行下一步干預治療。
心理問題更多是做預防,讓個體能夠成長、成才、成功。這次事故當中,心理救援隊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爭分奪秒,在心理疾患發生,或者產生嚴重後果之前提前干預。讓服務對象越來越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這些應激症狀會逐漸消失。支持、傾聽、評估、轉借,有些確實很重的,就要轉到醫院去治療。
對於普通大衆,心理危機干預專家何鳴建議:事情已經過去了,大家要安居樂業,把注意力放到積極的、創造性的生產生活上。不必太過介意,太過對這些事情擔心。他說:“不傳言、不信謠,相信準確信息,不要增加刺激。其次關注積極的活動,創造性活動讓成就感增強、信心增強、希望感增強,幸福感也就增強了,健康水平就會提高。第三就是互相支持,身體不適,檢查一次沒有什麼問題就不要反覆查了。第四積極鍛鍊身體,積極思維,對於幸福快樂非常重要。”(北方網新媒體記者吳宏 攝影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