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一場災難給生者內心留下的,也許是一生都難以癒合的傷痕。災後的恢復建設中,心靈的重建同樣重要。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發生後,已有147名國家和天津市精神心理科專家、心理諮詢師等參與到此次災後心理救援工作中,累計開展心理干預1475次。
讓受驚喪父男孩
走出傷痛
童永勝是北京最大的三甲精神衛生專科醫院回龍觀醫院的主任醫師,爆炸事故發生後,他接到任務趕赴泰達醫院,爲需要的人進行災後心理干預。
小濤(化名)的父母在濱海新區工作,今年暑假期間,他從老家來到濱海新區找爸爸媽媽。爆炸時,他的父親爲保護他而遇難,但小濤還不知道這個噩耗。他渾身發顫,一邊嚎啕大哭,一邊反覆叫喊着“爸爸找不到,爸爸找不到了”。知道父親遇難後,他更是鬱鬱寡歡。爲此,他的媽媽帶着他來到泰達醫院尋求心理援助。
“爆炸帶來的驚嚇和失去父親的痛苦,給他的心靈造成雙重創傷,如果不及時給予干預,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童永勝對記者說。他利用自己專業的語言技巧和肢體接觸,慢慢讓小濤有了信任感,建立了信任關係。第二天,小濤媽媽再次把他帶來時,童永勝發現孩子雖然不再痛哭,但變得極爲沉默。童永勝再次進行心理疏導,使他感受到愛和關心。第三天,小濤的情緒漸漸平靜,能與人正常交流。第四天,小濤的情緒基本正常,童永勝告誡其家屬,希望孩子儘快回到家鄉,過原來熟悉的生活,慢慢忘掉傷痛。
“第四天過後,這個孩子沒再來進行疏導。”童永勝說。在這個過程中,他和同事還對小濤母親進行了心理干預。這位失去丈夫的婦人一樣需要關愛。可是,她的情況與孩子不同。童永勝和同事讓她重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作爲一個母親,是孩子安全感的主要來源,如果她不能從悲痛中站起來,那麼孩子也不會真正好轉。母性是偉大的,最終她擔起了自己的責任,和兒子一同好起來。
幫助受驚羣衆
找回安全感
“根據經驗,心理援助通常應該在傷病救治工作進行到一定程度,即傷病情況穩定後再開展比較合適。”北京大學臨牀心理中心常務副主任唐登華表示。
日前,心理專家接到泰達醫院臨牀科室的電話,說有一女性傷者,幾天來一直反應遲鈍、木訥、記憶力下降,結合各項檢查,科室進行了會診,排除了腦器質性損傷。
心理專家迅速來到病房,只見傷者毫無表情地躺在牀上,對外界無任何反應,心理專家決定給傷者牀旁治療。
心理專家坐在傷者牀旁,親切地說一些家常話、鼓勵話,慢慢地,傷員被專家的關懷和溫暖所感動。隨後,專家開始爲傷者進行心理干預治療。在這個過程中,傷者跟隨專家的語言進入催眠狀態。當傷者閉上眼睛,專家用語言小心地還原了爆炸情景,當傷者顯示出驚恐害怕的反應時,心理專家緊握她的手,並適時地給予語言的支持和安慰,使她感覺到有人幫助,有支撐的力量。
接下來,幾天來消極臥牀的她,要求下地走走。傷者的表情隨着治療的進展逐漸放鬆了,與之交談也順暢多了。
“基層民生課堂”
開展心理援助
需要心理援助的不僅是羣衆,消防隊員、公安幹警等同樣需要心理疏導。“爆炸發生後,按照公安部部署,我們迅速成立了濱海基層民生課堂·天津市法制心理學會心理援救專家組,並深入一線開展心理救援。”天津市公安警官職業學院、天津市法制心理學會會長劉援朝對記者說。
記者瞭解到,2011年以來,由100多名有理論和業務專長的基層民生課堂講師組成講師團,在社區、工廠、工地等開辦“基層民生課堂”講座,給當地居民及外來務工人員傳授知識、宣講時事、解疑釋惑、進行心理輔導等。
爆炸發生後,“基層民生課堂”迅速與天津市法制心理學會聯合開展心理援救。8月13日,學會派出首批心理援救志願者6人,分別對受害員工、天津港消防隊等遇難和失聯人員家屬開展心理疏導。8月14日,又組織140餘人的志願者隊伍,在政府和社會需要時,提前做好準備。8月15日,65歲的劉援朝作爲公安部心理救援專家組的成員深入一線,參加了對消防隊員、天津港公安局民警、死傷和失聯人員家屬的心理救援。隨後,學會又派出了20名心理救援志願者,深入不同醫院開展工作。
截至目前,濱海基層民生課堂·天津市法制心理學會先後舉辦8場危機干預培訓講座,340多人接受了培訓;危機干預32人次,個體心理諮詢輔導34人次,團體輔導和危機干預講座15次,430餘人受益;對51名現場搶救人員、消防戰士做了心理健康狀況評估,並提供了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