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8月22日上午,記者在天津警備區官兵的帶領下,再次深入爆炸核心區,親身探訪神祕防化兵現場救援。在爆炸核心區的大水坑附近,依然堆積着大量變形的集裝箱。防化官兵3人一組,挨個鑽進箱內取樣。他們用專業紅外測試儀分析危險品含量,並用噴槍在箱體上標寫數字,用來區分是否有危險。爲了保證安全,戰士們每工作45分鐘必須撤出場外,更換防毒罐,輪換另一批戰士進入。
臨危受命 200餘人奔赴現場
“8月13日下午接到馳援的命令後,北京衛戍區某防化團國家陸上核生化應急救援隊200餘名官兵分兩批趕赴現場。”北京衛戍區政治部幹事周景紅說。參與救援的防化團攜帶有3G指揮方艙、紅外遙測車、化學監測車、遙控機器人等50餘臺專業救援裝備車輛,能夠實現監測、遙測、化驗和洗消等功能。
“我們設立的4個監測點分別位於核心區域的4個方位,重點對核心區域進行監測。紅外遙測車重點對周邊環境進行監測,實時掌握有毒有害氣體擴散情況。”一位防化官兵告訴記者。
整夜無眠 防化兵們連續作戰
8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防化兵整夜未眠。中士王榮榮是車組的一號組員,負責監測點的佈設工作。最讓他揪心的,還是便攜式監測終端的工作狀態。4個監測終端位於核心區域周邊,最近的距燃燒點只有100米。這臺設備所處的環境最複雜,靈敏度要求最高,測量的數據也是最關鍵的。終端電池一般情況下能工作9個小時,一旦電量減弱,就會影響測量數據的準確性。
當時針指到零時,團領導作出決定:讓另外一個車組接替王榮榮車組。這意味着王榮榮所在小組要再次進入核心區,取回監測設備;另一個車組要深入核心區域,佈設監測設備。“深入核心區域需要素質更需要膽氣。白天,王榮榮和戰友穿上50多斤重的重型防護服,背上壓縮空氣瓶,忍受着40多攝氏度的高溫,在覈心區域小心翼翼佈置了4個監測設備。這一次,他們要在晚上作業,面臨的考驗就更大了。”一位防化兵在監測車裏告訴記者。
冠軍增援 剛下賽場又蹈火場
8月17日,根據指揮部命令,防化團增援的200名官兵從北京緊急趕到天津。馬國傑是赴俄比武指揮官。“參加完最後一個科目競賽時,看電視得知爆炸事故,我恨不得一下子就飛回北京!”馬國傑說。12時40分,官兵們終於抵達天津,馬國傑帶着幾名同志走進爆炸核心區。
王志軍被編到七連連長陳登舉的7人小分隊。小分隊準備到爆炸形成的積水坑採集樣本。陳登舉走在前面,帶領大家走到水坑邊。突然,陳登舉一不小心踩到了淤泥裏,淤泥瞬間漫過膝蓋,進到靴子裏。王志軍趕忙指揮戰士們把連長拉出來。
不得已,連長只得到洗消站作緊急處理。王志軍成了現場最高指揮官。在俄羅斯,其中一個比武項目是道路偵察,他和戰友們在此項目中奪得金牌。王志軍謹慎觀察水坑邊道路情況,帶領大家熟練採集到一組樣本:一管水樣本、一管泥樣本、一管幹土樣本和一管空氣樣本。
分類標識 爲清場做好準備
8月20日一大早,七連連長陳登舉和戰友一起早早來到爆炸核心區。從18日開始,大家就對現場集裝箱進行分類標識,以區分危險與否。陳登舉說,這項工作主要是爲下一步清場探“雷”。
爆炸核心區存有7類40餘種有毒有害物質,一不小心,就可能危及生命。尤其金屬鈉,遇水就會自燃爆炸,防不勝防。上士王亞就有一次遇險經歷。作業時,他的防護靴粘了一些粉末狀的金屬鈉。經過一處積水時,腳下突然冒起白煙。跑出5米遠,剛纔的水坑突然發生爆炸,約1米高的火球沖天而起。據防化專家介紹,金屬鈉吸水不會立即爆炸,約有三四秒的冒煙時間。王亞如果站在原地不動,就會受傷;如果遇水的金屬鈉足夠多,後果不堪設想。
在這場已經連續十幾天的緊急救援中,北京衛戍區救援官兵創造了三個“第一”:第一位進入核心爆炸區的將軍、第一個在覈心區救出活體生命、第一個檢測出氰化物。
救援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