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8月30日,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發生已經18天,有一羣自發而來的青年人仍在爲支援一線搶險救援官兵而堅守。
事故發生次日,他們就進駐到距爆炸核心區最近的封鎖線外,在九大街街頭空地建立服務點。三天後,他們再隨封鎖線後撤,駐紮距爆炸核心區僅0.8公里處。半個多月,他們放下生意、工作,暫別親情,不顧安危,始終堅守在一線,把捐贈物品不斷輸送給官兵,成爲官兵們的“最美后援”。
“消防兵把命都搭上了”
昨天,萬鑫終於回家了,這是她半個多月來第一次回家。回家是爲修手機,而非看孩子,時間也只有兩個多小時。她的家在津南區鹹水沽,距事故核心區約40分鐘車程。手機摔碰出現了故障,裏面儲存着一線部隊聯繫人電話號碼。
此前,她在位於開發區第九大街與北海路交口的支援一線搶險救援官兵服務點——“九街一線”盯守已超過半個月。
29歲的萬鑫,在鹹水沽打理着一家花店,丈夫王鑫則是津南區法院一名法警,夫妻倆育有一個5歲的可愛女兒。事故發生後,當從電視上得知一線年輕消防官兵爲滅火救援付出巨大犧牲時,她坐不住了。與丈夫商量後,次日她暫時關停花店,把女兒託付給母親,取出2萬元買了滿滿一車方便麪和瓶裝水,然後帶上請了假的丈夫,驅車直奔濱海新區。然而,醫院、安置點,夫妻倆幾乎能去的地方,各方救援物資不斷聚集,讓她覺得無“用武之地”。
因開赴任務緊急,加之現場處置情況異常複雜,救援官兵連續奮戰,物品需求量大,她便想到靠自己的力量爲官兵做點事情。
於是13日晚上,夫妻倆最先在九大街與泰豐路緊鄰事故核心區封鎖線外的一處路邊空地駐紮,這裏恰是部隊進出必經之地。巧的是,他們在這裏與自發前來的多位“援軍”青年不期而遇,其中包括自由職業者呂娜、物流企業職工天佑、肉店老闆小宋、消防退伍兵“老兵”、汽車滾裝企業員工小夏等。
事故發生當晚,呂娜正和好友開車奔赴河北旅遊,走在海濱高速立交橋上,爆炸就發生在眼前,一時被堵達兩個多小時。回來後,她笑稱自己撿了一條命,次日即走上街頭,想爲一線搶險救援官兵服務,一路尋到九大街。
肉店老闆小宋,隻身一人在濱海,爆炸事故發生後,也暫時關停了自己的肉店,來到九大街服務點,服務部隊官兵。
家住開發區、在北京從事物流行業的天佑,事故當晚也參與傷者的救援,先後開車運送30人到醫院,其中包括一名無意識的傷者。救援結束時已是13日晨4點多,簡單洗漱後,他又來到九大街附近,加盟服務點。半月多來,他只去過一次北京的單位。
最有個性的是來自黑龍江的消防退伍兵“老兵”。他曾在汶川地震搶險救援中榮立二等功,受評爲“抗震救災勇士”。事故發生時,他已給自己放了長假,正在雲南旅遊,聽到事故消息二話沒說,擠上最快的一趟列車,站了一路來到開發區第九大街。直到現在,他還在跟父母隱瞞着真實行蹤。一再提醒記者,不要在報道中點出姓名,怕母親看到後過度擔憂。“我是消防兵出身,知道一線當兵人的苦。我來只想做點兒力所能及的事兒。”“老兵”說。
而汽車滾裝企業員工小夏事發當晚就奔赴了火場一線,爲企業搶救車輛,徹夜未眠。被要求撤離爆炸核心區後,他把妻兒支到外地旅遊,隻身一人來到服務點。到現在,他仍和家人隱瞞着真相。
談到自發前來支援一線官兵的初衷,萬鑫擲地有聲地對記者說:“爲搶險滅火,不少消防兵把命都搭上了,他們那麼年輕,我們還有什麼捨不得?”
開着私家車上“前線”
昨天上午,記者趕到位於九大街與北海路交口的該服務點時,十幾位青年人圍坐在只有頂子、四周露空的簡易帳篷內,商議如何有效處置現場積存的物品。
帳篷入口最顯眼處,“九街一線”標牌格外醒目,其上“你們在前線火場我們在後方支援”字樣,透着溫馨,向過往的部隊官兵表達着敬意。
記者現場看到,在服務點百餘平方米的地面上,分區堆放着藥品、食品、衣物被褥、日用品……這些物品大部分來自社會捐贈。
被大家推舉爲服務點“主管”的萬鑫,因爲連續多日疲勞又吹了涼風,有些發燒,把溼手巾綁在額頭上來降溫。事故發生後幾天內,她和所有服務點的青年人幾乎沒閤眼,除現場接待從一線撤下的官兵,爲他們發放食品、日用品外,他們還把私家車開到服務點,作爲機動用車,在需要時,隨時將物品送到爆炸核心區內搶險一線的官兵手中,最近時距離火場只有十幾米。
由於路況複雜,爆炸物鐵屑隨處可見,開車進入現場扎胎常有,每個車上都配備了打汽筒等設備。
與官兵不斷接觸,物品需求信息也漸趨明朗,防護服、防護面具、護目鏡最初成爲一線最緊缺物品。大家立即行動,開始籌集。
8月17日早8點,服務點再次接到一線武警電話,稱急需200套防護口罩和護目鏡。呂娜等人通過微信圈,將信息快速擴散。不到一個小時,就有愛心企業和市民將物品送達,很快爲武警搶險救援官兵派上用場。
8月18日,爆炸事故現場即將下雨,一線官兵聯繫人傳來消息,防護性雨衣緊缺,服務點很快就將社會捐贈並籌集而來的約1500套雨衣送到一線防化部隊、消防以及救援武警官兵手中。爲送這些物品,大家開車進現場足足跑了20多趟。
久而久之,小站點有了名氣,過往的搶險救援官兵時常會停車詢問有無他們需要的物品。
萬鑫告訴記者,除自發前來求助的官兵外,僅一線救援部隊與她保持聯繫的對接人就有50餘人。服務點爲一線部隊官兵輸送物品總價值已超過60萬元。
“隨着搶險救援漸趨平穩,我們也輕鬆了一些。”服務點最忙時,每天服務官兵累計千餘人次,近期每天服務官兵也有300餘人次。
半個多月來,十幾位青年一直守護在現場。他們不喜歡說出真實名字,相互以暱名相稱,甚至故意迴避了前來採訪的記者鏡頭。至今,不少人都跟家人隱瞞着自己的行爲。
記者注意到,堅守半個多月的十幾位青年皮膚黝黑,嗓子啞了,身上到處能見到被蚊蟲叮咬的印跡。
總有愛心人士讓人感動
在服務點的一本捐贈登記本上,記者看到,捐贈者密密匝匝記滿整整17頁紙。這些物品大多來自愛心企業以及愛心市民。物品的捐贈量與需求相比,始終處於略飽和狀態。
“我們接受每一筆捐贈都要登記,還要把交給官兵的視頻或圖片以微信形式發送給捐贈者。這不僅是對捐贈者的尊重,也是保證捐贈物品質量安全,隨時以備覈查的需要。”萬鑫表示。
“我們並不孤單,政府、後方愛心企業和市民是我們強大的後援。”萬鑫告訴記者。服務點設立的第二天,就有一位塘沽大姐送來5個西瓜,說是慰問一線子弟兵。第二天,聽說官兵需要刮鬍刀,二話沒說,又買來兩千個刮鬍刀。
8月14日晚,在北京做工程的衛剛、師新洋等六名男子,開三輛車從北京趕來,通過服務點將一千餘套防護服、防護口罩等物品捐贈給一線官兵。隨後,他們在服務點幫忙,直到次日凌晨才返回北京。
而濱海新區政府的有關負責人也來過服務點,慰問、鼓勵和支持大家,讓十幾位青年更有了信心。
最初服務點沒有帳篷,物品露天堆放,事故後一週突遭降雨,並颳起大風,帳篷被風掀起。當時,僅有的幾套防護性雨衣也被送到一線官兵手中,爲保護物品,大家穿着簡易雨衣,每兩人一組,緊緊抱住帳篷的支架,附近的執勤軍警被感動了,也加入到保護物品的行列。一位愛心大姐開車趕到現場,淋着雨將防雨布披蓋在物品上。
青年們的辛勤付出,也贏得了一線救援官兵的由衷敬意。在萬鑫的微信朋友圈裏,不少是救援官兵的點贊和感謝。
“謝謝好心的天津市民!”一位外地消防警官說。不久前的一天晚上,一隊武警官兵乘車路過服務點時,向我們舉手敬了軍禮。“我們都很激動,這是對我們所有人的最高獎賞。”萬鑫說。
萬鑫告訴記者,救援搶險結束後,這些社會捐贈的物品,將捐贈給有需要的敬老院以及助殘機構,讓其物盡其用。“現在,我們仍要堅守,看護好所有物品,繼續爲一線部隊官兵當好後援,同時,也會呵護好社會的片片愛心。”
而十幾位青年也約定,服務點撤下後,他們將珍惜十幾天在一起的時光,今後每年的8月12日,大家會都聚一下,紀念這個特殊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