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明天,劉欽將作爲天津地區唯一的老兵代表,作爲抗戰老兵乘車方隊的一員,參加中國人民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式。因爲曾在北京軍區作戰訓練部工作,從1949年國慶大閱兵開始,劉老便被抽調到閱兵指揮部,先後六次擔任閱兵訓練保障任務。
“我非常激動,非常感動,非常高興!”說起將要去北京參加閱兵式,老人眼裏閃着光、嗓音洪亮地連用了三個“非常”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
劉欽1921年出生於河北省辛集市馬蘭村。“七七事變”後,日本人在他家鄉滅絕人性的燒、殺、搶、掠行爲,點燃了他心裏復仇的怒火。當時,他的家鄉已開始建立抗日武裝,懷着對侵略者的滿腔仇恨,劉欽鐵了心要求參加區裏的抗日遊擊隊。可幾次找到區上,人家就是不肯要,說他個子太小連馬槍都背不起來。後來,由於他經常幫助游擊隊摸情況、通風報信,游擊隊的同志對他漸漸熟悉。後在冀中軍區工作的舅父幫助下,劉欽如願以償,成爲冀中軍區第一分區二十一大隊的一名戰士。
劉欽老人一生參加大大小小戰鬥百餘次,要問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次?他說,印象最深的是三次“打鬼子”的經歷。
第一次是1940年,他參加了歷時四個多月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當時,作爲機槍班班長的他首戰“娘子關”車站及附近之敵,破壞交通運輸和通信設施,繼而協同兄弟部隊打擊駐紮在蔚縣上社、下社的日僞軍。跟日本人打了一個遭遇戰,“當時我小肚子上捱了一槍,傷口不是很深,治療不到一個月就好了。”老人話語很輕鬆,透出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傷最重的不是這個,是左胳膊這塊兒!在一次巷戰中,子彈把胳膊打成粉碎性骨折。”捋起袖子,記者看到他受傷的胳膊有些畸形,是由於當時醫療水平有限,藥物缺乏,傷口反覆感染造成的,所幸後來經過療養胳膊還能正常活動。
第二次是1942年5月,他參加了冀中軍區“五一反掃蕩”戰鬥。當時,敵強我弱兵力懸殊,在我軍高度分散的態勢下,各部分別展開了獨立自主的游擊戰鬥。已是小隊長的劉欽組織所屬人員對敵頑強作戰,採取夜襲戰、伏擊戰、地雷戰等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消滅了不少“鬼子”。
第三次是解放張家口戰役。1945年8月,在冀中軍區49區隊任連長的劉欽,參加瞭解放張家口的對日作戰。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黨中央和毛主席發出號召和命令,要求解放區部隊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晉察冀軍區也要求全區部隊立即向北平、張家口等城市進軍,接受日本投降。但張家口日僞守軍拒不投降。戰鬥開始,兄弟部隊指戰員奮勇衝殺,經過2個多小時戰鬥,將敵山上的5個碉堡攻克。接着居高臨下,猛衝下山,直插東山坡的日本駐蒙疆“大使館”,將其佔領。劉欽所在部隊積極配合戰鬥,並向張家口火車站和日軍荒井指揮部發起攻擊,經英勇衝鋒,佔領了火車站,並攻入荒井部隊營房。此役歷時3天,殲滅日僞軍2000餘人,是八路軍、新四軍在大反攻中收復的第一個省會城市,鼓舞了鬥志,爲我軍進軍東北創造了條件。
採訪結束時,劉老高興地對記者說:“這一次參加閱兵,是這輩子最榮幸的事。與前六次自己組織閱兵訓練不同,這次是要坐上閱兵車受閱。”雖然當年的意氣風發早已不在,劉老說他還要鍛鍊好身體,保持最好的狀態去北京,既替曾經的戰友看看當下國家的實力和軍隊武器裝備的發展壯大,也找找當年他們在天安門廣場前閱兵訓練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