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遺址。陶寺遺址曾稱為中原龍山文化陶寺類型,後命名為陶寺文化,主要分布在晉南的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北部,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原臨汾行署文化局)合作發掘。目前被劃分為早、中、晚三期。陶寺遺址規模宏大,都城文化內涵豐富多彩,達到中國史前時期社會發展的最高水平。陶寺文化的發現和確立,對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形成具有重大意義。
陶寺遺址,靠近陶寺村南。遺址東西寬約2000米,南北長約1500米,總面積約300萬平方米,是一處重要的龍山時代晚期文化遺址,距今約4300—3900年。
20世紀50年代,陶寺遺址被發現。1978—1984年進行第一階段大規模發掘,發現了大量與傳說中的堯、舜、禹時代相近,可資佐證的遺跡和遺物,並確定了陶寺文化。1993年,國務院將陶寺文化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2001年的發掘中,發現了陶寺文化中期城址(約公元前2100年—前2000年),總面積約280萬平方米,確立了城址北、東、南三面城牆。經過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的進一步調查、鑽探和發掘,最終確定了陶寺中期城址之前陶寺文化早期城址的存在。2002—2003年,國家科技部啟動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陶寺遺址作為重點聚落被納入『聚落反映社會組織』的子課題。在近幾年的考古發掘中,在城址內東北部確立了陶寺文化早期城址(約公元前2300—前2100年),發現了宮殿區、祭祀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