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9月15日,第六屆中國(天津濱海)國際生態城市論壇在濱海新區拉開帷幕。本屆論壇的年度主題爲“生態城市與可持續發展”,壇先後吸引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0名政要、知名學者和企業界嘉賓齊聚一堂,共議綠色生態城市發展計劃和綠色願景。

五點倡議推進綠色化建設
2015年年底,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將達到4.5萬億元,這不僅爲生態文明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產業支撐,同時也爲經濟作出正面貢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祕書長範恆山說:“當前中國正在經歷着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過程,2014年中國的城鎮化率達到了54.77%,城鎮人口超過7.49億。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資源環境的硬約束也在凸顯。”

爲了實現生態城市和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目標,在此次論壇上範恆山在綠色化方面提五點倡議。一是綠色佈局,構建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空間和產業佈局,合理佈局和整治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建設綠色城市。二是綠色生產,培養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
第三,綠色生活,形成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第四,綠色思想,尊重自然、順其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第五則是綠色共享。
從生態細胞到生態社區
“環境問題不是一個國家能夠單獨解決的。”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兼國家發展部高級政務部長李奕賢如是說。“中新天津生態城就是新加坡和中國共同探索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一個很好的平臺。”回想起開發中新天津生態城之前,李奕賢說:“那時候這裏還是一片鹽鹼地,如今經過我們雙方共同的努力,中新天津生態城已經是一個景色宜人的地方,綠色建築已經達到100%。
李奕賢說“生態城有數千個綠色的住宅單位,居民因此可以減少碳足跡,節省電力和電費,例如一些太陽能供應其獨特的建築設計可以讓它比其他的建築節省高達7成的用電量。”


值得一提的是,中新天津生態城的低碳體驗中心獲得住建部頒發2015年年度全國綠色建築創新一等獎。
天津生態城總體規劃的一個特點就是它有許多個生態細胞所組成,每個生態細胞約400米寬、400米長,四個生態細胞組成一個生態社區,四五個生態社區組成爲生態片區,確保公共服務分佈均勻。李奕賢介紹:“我們在細胞層面建設鄰里之家,作爲居民休閒、娛樂、交流場所,社區層面建設一站式的社區中心,提供衛生計生、社會保障等基本服務,開闢老人與兒童專門的活動區。”
同時他還表示,接下來生態城還將建設圖書館、檔案館等更多設施,這些場所將爲人民的聚集和交流的地方,新加坡也參與其中加入一些新加坡的特色。
用生態文明教育轉變一代人
生態文明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滲透到每一個人的意識當中。作爲人類社會推動和引領人類社會變革的大學教育,對生態文明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認爲,大學應該是一個智庫,在面對生態危機和生態文明建設時,應該研究它的對策和政策來轉變現在的治理方式。更重要的是,大學要培育生態的文化和具有生態文明的一代新人來轉變人類的生活方式。

生態文明教育不是簡單的開一門課,不是每個學生選了這個課,多少個學分拿到了就可以了,它要有三個特點。龔克說:“生態文明教育是滲透性的,不是幾門孤立的課程,應該滲入所有知識領域和所有教育過程,從小學就開始要建立這種生態的文明、生態的這種理論觀念,使它變成一種生活的習慣。同時,它還要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
龔克介紹:“2014年10月南開大學成立了生態文明研究院,試圖通過這個生態文明研究院組織架構把環境科學與工程、生命科學、化學、數學以及經濟學、管理學、法學、哲學、文學、歷史學、文理交融起來。這個研究院的定位要成爲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基礎理論與實施方略的學科集羣式研究平臺,同時成爲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負荷型高端人才交叉學科培養平臺。它還將成爲直接服務於國家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決策的新型智庫,而且是中國傳統生態文化和當代生態文明社會宣傳教育基地和國際交流中心。”(北方網新媒體記者李澤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