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8·12”事故發生月餘之後,第六屆中國(天津濱海)國際生態城市論壇在濱海新區開幕。論壇也因事故的影響而取消了原定於濱海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的展覽部分,在昨天進行的論壇上有很多專家學者分享了關於事故教訓的反思,從各個角度提出了好的意見與建議。
15日,第六屆中國(天津濱海)國際生態城市論壇在濱海新區開幕,本屆論壇的年度主題爲“生態城市與可持續發展”。
本屆論壇着力探索如何在保持資源和環境永續利用的前提下實現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交流成功的經驗,推動成果的分享,促進合作深化,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在主論壇上,以“生態城市與可持續發展”爲主題,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祕書長範恆山發起,爲實現生態城市和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目標,倡議綠色佈局、綠色生產、綠色生活、綠色思想和綠色共享,使居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
在昨天下午的五場分論壇活動中,結合當前生態建設的關注熱點,分別以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創新治理、城市礦山資源創新應用、20世紀建築遺產保護與城市創新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下的綠色金融創新、互聯網+背景下的智慧城市與綠色建築爲主題,衆多知名專家學者展開研討。
南開大學校長龔克:
建議建立中國大學生態文明聯盟
在主論壇上,南開大學校長龔克就大學教育與生態文明的主題進行了演講。他在論壇中表示“今天生態危機已經不是一種可能,而是我們面臨的現實了”“我們要更好地反思天津怎麼從事故中吸取教訓,使我們的城市變得更加安全、生態”。他建議通過生態論壇發起建立一箇中國大學的生態文明聯盟來共同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課題研究,以此爲基礎在未來發布生態文明發展指數和生態文明發展報告,共同建設生態文明的教育培訓基地,並且爲大學生提供生態文明的實踐基地。
“除了科學技術之外大學的本質是從事教育的,我們在大學要實施生態文明教育,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非常重要。”龔克認爲,生態文明教育要具有滲透性、實踐性以及開放性等特點。南開大學試圖通過一個生態文明研究院的組織架構把環境科學與工程、生命科學、化學、數學以及經濟學、管理學、法學、哲學、文學、歷史學、文理交融起來,形成一個多學科的框架來發展生態文明研究,研究院已於去年10月份正式成立。這個研究院的定位爲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基礎理論與實施方略的學科集羣式研究平臺,同時成爲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複合型高端人才交叉學科培養平臺,還將成爲直接服務於國家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決策的新型智庫,而且是中國傳統生態文化和當代生態文明社會宣傳教育的基地和國際交流的中心。
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包景嶺:
建議建立危險化學品雲儲存和大數據系統
昨天下午,在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創新治理論壇上,市環保局環境應急專家組組長包景嶺以“‘8·12’重大爆炸事故引起的次生環境污染應急管理給我們的幾點啓示”爲題進行了專題演講。包景嶺建議,以此次事故爲契機,天津市應儘快建立覆蓋全市的危險化學品雲儲存和大數據系統;同時,建議儘快編制具有地方特點的環境應急法,並加快《天津市環境應急標準》的出臺。
在回顧總結的同時,包景嶺對事故應急處理進行了深入的反思,並針對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目前全市此類企業數量大約爲1000多家,單純依靠專家以及環保人員的力量進行走訪瞭解是遠遠不夠的。”包景嶺建議,儘快建立覆蓋全市的危險化學品雲儲存和大數據系統,要求所涉及企業必須逐日如實填報本企業內危險化學品生產、存儲、運營的種類、數量等,便於安監、環保、消防等相關部門及時掌握各企業危險化學品情況。
“以此次事故爲契機,我希望能夠儘快編制具有地方特點的環境應急法。”包景嶺認爲,環境應急法必須具有地方特點,能夠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確定應急原則、應急程序、環境應急責任。包景嶺還建議,依據事故類型,研究併發布適用於應對環境突發事故的排放標準。儘快出臺《天津市環境應急標準》。針對事故發生後不同時段各類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程度,制定應急環境質量標準。